昔日的露天晒场已升级为阳光房
独流老醋,和“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醋。据记载,几百年前,独流醋就是宫廷特供酱醋制品。近代以来,天津漕运更加兴盛,在独流,“山立”“天立”“永丰”“诚庆勇”,各大字号的酿醋作坊鳞次栉比。运河水酿成的独流老醋,随着船只行销南北各地。
改革开放初期,静海供销社系统恢复了独流老醋老字号“天立”的品牌,经过40年的发展,经历了技术改进和厂房改造,“天立”在众多老字号中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独流老醋的代名词。从独流镇上特色小吃焖鱼、鱼卤面,到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岛的千家万户的饭桌上,都有天立独流老醋的飘香和余韵。
独流老醋技法泥塑模型
陈明友1992年进厂工作,他师从老师刘庆山,而刘庆山的师傅,就是掌握独流醋古法酿造技术的老师傅郝恩和。为了改进酿醋品质,天立建厂初期,还把年近70岁的老师傅郝恩和请了过来,亲自指导酿醋生产。
陈明友也在郝老师傅手下学过一段时间,对老师傅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记忆犹新,“老师傅告诉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醋要塌下心来,不能心浮气躁。做醋就像哄小孩,你得哄它。你糊弄活儿,活儿就会糊弄你,出来的醋就不好吃,老师傅的这些教导让我终生受益。”
为了守护纯正的独流老醋味道,陈明友和同事们坚守着最本色的酿醋工艺。在主要产品上,依旧坚持着古法酿造“一次发酵 两次成熟 三年陈酿”的核心理念,保证最纯正的独流老醋味道。
陈明友查看醋醅的状况
“眼看,嘴尝,鼻子闻,我们这就是个经验活,也是高强度的体力活。”陈明友告诉记者。如今,独流老醋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而天立公司就是最重要的传承单位。“国家级非遗”“中华老字号”,对于一项项荣誉称号的获得,陈明友难掩兴奋之情,“这对我们独流老醋传统工艺是一个保护,对我们的工作也是进一步的促进和提升。”
如今,天立公司年产各种醋8万多吨,相当于平均每位中国人每年就消费一两多的天立独流老醋。历史底蕴深厚,过往足够辉煌,公司党总支*、董事长刘文振表示,下一步,公司将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高水准净化车间,继续把公司和产品做大做强。还将着手牵头建设醋文化博物馆,以醋产品为中心,展示当地特色农耕文化,把独流老醋这一国家级非遗传承好、保护好。
蛐蛐罐里的工匠精神
静海区双塘镇朴楼村刘庆升家大门口,“天津市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色牌匾映入眼帘。刘庆升大爷已经75岁,依然身体硬朗,幽默健谈。他制作的蛐蛐罐质地细腻,色泽光润,手感上乘,远近闻名。
刘庆升和他的蛐蛐罐
近年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其中提出的我市非遗传承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产生活”。融入生产生活,让非遗“活起来”,更加具有生命力……刘记蛐蛐罐儿制作技艺,就是静海从民间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区级非遗项目后,精美的蛐蛐罐儿,从小众走向了更大的生活舞台。
世代居住在运河边,刘庆升的祖辈曾开过一家颇有名气的大车作坊,父亲是一名木匠,也是一名陶器匠人。生于1947年的刘庆升,虽然只上了七年学,但传承着祖上手艺方面的基因,喜欢摆弄物件,“一般的东西,一打眼看上去,就明白个差不多了!”
在玩家云集的红桥区大丰桥和花鸟虫鱼市场,刘庆升第一次接触到了蛐蛐罐,年轻的他被吸引住了:原来烧陶还能烧出这么精致、瓷实的物件!如果用家传制陶手艺,用运河红土胶泥做蛐蛐罐可行吗?他思考着。
制作蛐蛐罐,第一道重要工序就是“淋泥”,刘庆升把从村外取回的胶泥块运回家,压碎,过筛,剔除杂质。“要用细箩筛,筛出的土比面粉还细,呵呵。”刘庆升笑着告诉记者,只有经过筛选的最细腻的泥土,才能做出质地最好的蛐蛐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