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聊体制内的“借调”情况。
所谓“借调”,一般就是中央部委或者大型央企国企总部因为要承担某些专项任务或者基础工作,但由于人手不够,而向基层单位或者分公司抽调部分人员的情况。我自己在两个单位借调过,也认识很多有过“借调”经历的朋友,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之前有小伙伴询问借调的有关事项,这里简单聊几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选择去“借调”?
很多网友说,去“借调”就是为了能够有机会留下来。这里,我想强调一点,过去的确存在有人通过“借调”最终留在了单位的情况,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几乎是没有留下的可能性的。因为,编制基本上已经满了,否则这个单位就会自己招聘而不是借调了。基本上就是约定一段时间,到期后就自然回到原单位。有人会问,既然是“白嫖”,为什么还要选择去借调呢?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一是自我提升。能够“借调”人的单位,平台自然非常大,要求也比较高,承担的工作甚至于能够影响全国某个领域。在这样的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即使是做基础工作,你的视野和格局也会变得不一样,为了适应这样的工作需要,你的个人能力也会主动或者被动的得以提升。
二是信息传递。“借调”你的单位,肯定是和你的原单位有业务联系的,也可能会有一些决策去影响或者指导你的原单位的。但是,我们知道,很多业务联系是靠公文来传递的,如果没有内部人员,可能你并不了解这些公文背后的内涵。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传递某些信息,帮助原单位更好地做决策。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也是基层单位愿意派出“借调”人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广交朋友。“借调”期间,无论是“借调”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是与你同期借调的其他基层单位工作人员,你肯定都会因为工作关系而熟悉,这些未来就是你的“人脉”。在中国,很多工作也是通过人来做的,这种人情社会的特点,意味着你认识的人越多,你的发展路径就越宽广。特别是同期借调的这些人,因为你们共同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甚至可以说再次经历了一次大学的洗礼,感情自然不一般。未来等各自回到原单位后,这些人脉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帮助,能够有助于你未来更好的工作。(欢迎关注头条号“天洋夜话”)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单位在提拔干部时要求有两个岗位以上的轮岗经历,外出借调达到一定时间后,可以视作一次轮岗经历,也催生了很多小伙伴愿意去借调。
其次,“借调”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准备?
很多小伙伴在确定被“借调”时,如果是主动的话,内心往往比较复杂,一般会有兴奋,但也会有些担心,因为即将要到一个陌生尤其是更高层级的单位,不知道能否做好?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任何人到陌生地方,与陌生人共事,总会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这时候,我们内心需要有所准备,就可以很快适应并融入新的生活。下面,结合我的经历,我谈谈应该做的心理准备。
一是做好吃苦的准备。既然“借调”单位选人过去,自然就是要干活的。有些做的是明确的专项任务,有些是单位的日常工作,总之不会特别轻松。甚至,加班加点也是经常的事情。“5 2”、“白 黑”、“996”,不止是大厂的专利,很可能也是你借调的生活状态。像我之前借调的办公室,就被称为借调单位“一盏不熄灭的明灯”。
二是做好受挫的准备。能够被选上去借调的同志,应该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综合素质自然不会错。但是到了“借调”单位,由于环境不适应,刚开始工作很可能做得不尽如人意,会有一种强烈的啥都干不好的受挫感。举个例子,借调之处,领导让写个签呈,说起来也就四五行的文字,自己费了半天劲交上一稿,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最后领导改的面目全非,内心很受打击。其实,这个很正常,并非你能力不行,而是你需要适应一下上级单位的风格与节奏,千万不要因为短暂的受挫而沮丧。
三是做好挨骂的准备。“借调”到上级机关,和部门领导肯定有个适应磨合的时间,自然也免不了会犯错误。领导们的性格不太一样的,遇到个脾气好的,可能还会和颜悦色的帮你改正,脾气暴躁的,可能就直接骂你了。在我借调的时候,就遇到了脾气比较急的领导,和我一起借调的小伙伴没少遭到猛批,甚至是非常难听的,这在我原单位是从没有遇到过的。但这个时候,你不能硬刚领导,因为除了代表自己,你还代表原单位,只要你和领导发生冲突,原单位肯定受到影响。所谓“任劳任怨”,这个“怨”字,就是要有这个挨骂的心理准备。(欢迎关注头条号“天洋夜话”)
四是做好背锅的准备。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借调”期间,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性格不一,相互的关系也非常复杂。特别是你“借调”的部门,也不排除有一些老同志,不但“活”推给你,出了问题责任还要让你承担。你新来乍到,很可能因为不了解情况,贸然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而“背锅”挨批。这种情况在我借调期间也是遇到过的,所以凡事要多一个心眼。
五是做好分离的准备。除了本地“借调”外,很多“借调”可能是要去省会或者北京,这样就远离自己所在的城市,远离家人,路途近的可能周末能见一面,远的甚至几个月才能见一次,那么另一半必然承受了比原来多的家务与责任,而自己背井离乡,也难免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在这种分离的状况下,就可能引发一些矛盾,需要双方提前做好相应的沟通。更有甚者,我“借调”期间听说,之前有两个“借调”的人工作期间产生了情愫,居然和各自原来配偶离婚而后结婚,这种情况也是极为罕见的,也是提醒要注意的。
六是做好延期的准备。“借调”之前,一般会约定个时间,比如6个月或者1年,但是因为工作需要或者你表现得太过出色,不排除有“借调”延期的情况,像我的同事,本来借调1年,结果最后2年才回来。而另一个同事,目前已经借调3年了,还没有确定归期。当然,不排除这种长期借调的有想留下的打算。再有,就是我遇到过一个哥们,就是一直在不同的单位“借调”,他很享受这种感觉而不愿意回去。
最后,“借调”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领导性格,可能需要你注意的事情并不一致。但是,“江湖不是打打**,而是人情世故”,在大单位,有些事项是比较统一的,也是我和小伙伴们“血与泪”的总结。
一是要靠谱。用我之前的领导的话说,靠谱就是“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原单位,我们很多人的习惯是领导交待一个事情,我们就去办了。领导问,我们就说一下情况,不问就算了。但是,“借调”期间,我学到的一件事情就是,领导需要及时掌握事情的进展情况,以便做好下一步的决策。所以,领导交办你一些事情后,你要及时地把办理情况或者办结情况通过口头或者微信汇报一下。
二是要认真。“借调”期间,总体感觉是,很多的工作不会特别难,但是需要细致认真地处理。举个例子,当时我们几个借调的同事一起筹备一个重要会议,里面需要编辑各部门的工作材料。其中,有个部门前后修订了三稿,发来了三个不同的版本,并且打电话说了最后修订版本情况。可是当时一个借调的同事接完电话后忙别的事情给忘了,最后定稿打印复查时也没检查出来,就印刷了错误的版本。这个部门的领导看到后怒气冲冲地找到我们领导。这个同事后来也因为不认真被猛烈批评一通。
三是要守时。“借调”单位有自己的工作时间表,可能他们本身的工作人员并不一定完全遵守。但是作为“借调”人员,还是要严格遵循上下班时间,甚至有必要早到晚走一会儿,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非正式人员身份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参与或者主办一些重要会议,或者领导安排送达材料时,一定要留出时间的富余量,宁早勿晚完成各项工作。(欢迎关注头条号“天洋夜话”)前几天,听一个师兄讲过,他们单位借调的两个女同志,有次九点开会,作为主办方,一个8点55才到,说是路上堵车。另一个倒是8点半到了,但是因为车子停靠位置不佳,又被电话叫去挪车,等完事后也快9点了,差点误了开会。
四是要主动。这里的主动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工作要主动,勤于思考,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更为主要的是要主动与其他人交流,无论是本部门还是其他部门,无论是正式人员还是借调人员,都要主动热情,多加加微信,私下多聊聊,多结交朋友,对于借调期间还是结束都是很有好处的。因为,这就促进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被认识被认可,渴望多认识人,但是有的人相对比较被动或者没有意识,这时候,一旦你主动,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有个哥们,借调不到一年,认识了几百人。特别是借调后期,几乎每天晚上都有饭局甚至几个饭局,被我们称为“局王”,这为他后来的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
五是要守规。“借调”期间远离原单位,远离家庭,“借调”单位也不会太过约束,有些小伙伴就会浪得飞起。其实,正常的交往、娱乐活动,我觉得都是可以的,甚至可以增进同事们的感情。但是,一定要守规矩,不能违法乱纪,毕竟你代表的是原单位的形象。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保密工作,有些单位是需要保密机来处理工作的,但很多同志没有这个习惯,认为文件没有涉及什么秘密,为了方便就用了联网机。结果后来被保密检查查出来问题,虽然不是非常严重,但也让领导受到批评。另一个,说是一个之前借调的四川哥们,周末休息时,聚集了几个朋友打麻将,被邻居举报聚众赌博,去派出所拘留了七天。借调部门联系不到人吓坏了,最后托了关系才知道被拘留了,费了好大劲把人弄出来就直接让他回去了,既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原单位。
六是要放低姿态。有些“借调”同志可能已经工作多年了,有了一定职务,在原单位也是被“哥”或“姐”的称呼着。但是到了“借调”单位,还是要放低姿态,不要拿领导不当领导,也不要因为正式人员年轻就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咱来这儿就是来干活,来锻炼自己,我见过很多处级干部来借调也是*转件这样的基础性工作。有时候,工作之外,主动扫扫地打打水,也没什么可丢人的,反倒更能够让人钦佩。
七是要谨言慎行。前面提到了,“借调”部门的人员是很复杂的。看似不起眼的人,背后可能有着不为我们所知的背景。在这样的地方,一定要谨言慎行,多想多看少说,管好自己的嘴巴。毕竟,祸从口出,不知道因为哪句话,得罪了某个人,最后被载刺。
以上就是关于借调的一些粗浅想法,后面想到再补充。我是天洋夜话,欢迎曾经、正在或者将要去借调的小伙伴讲出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