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想到死亡,我们都会想到病榻前奄奄一息形容憔悴的病人,维持生命的机器发出滴滴声,甚至还有痛苦的*。
但是在福音教派的宣传之下,死亡变成了一个通往天堂或者地狱的仪式:它应该庄重而神圣,将死之人不会再受到病魔的侵扰,他的亲人们会在床边排成一列,他将逐个跟他们上人生的最后一课。
按照夭折孩子制作的“同款娃娃”
对于他们来说,死亡的本质不是生命机能的停止,而是打开了通往“下一个阶段”的大门。想要通往天堂,就需要得善终(“a good death”),这就衍生出了关于死亡与哀悼的无数种“规章制度”。
死者房间里的镜子要用黑色的帷幕盖住,以免不小心束缚了灵魂。有钟的话要把时间停留在死亡的那一刻,棺材离开房子的时候脚要先出去,不然头先出去的话,灵魂会看到房子然后回来这个地方……
这些奇奇怪怪的规则都被记录在当时类似于《正确的殡葬与哀悼方法》这样的小册子里,连爷爷那边堂哥的堂哥去世了,也要查一查该怎么办。如果说这些繁文缛节只是麻烦也就算了,不幸丧夫的寡妇们则会因为这些礼节受到更直接的伤害,患上皮肤过敏甚至失明,死亡。
全都是因为一袭黑色的面纱。
这些对于哀悼方式的要求里,最为严苛的就是对寡妇的要求:守寡时间长达两年半,前1年零1天必须穿黑色衣服,戴黑色面纱,因为被别人看到你悲伤流泪的样子的话,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之后可以开始穿一些紫色或者灰色的衣服,但是其实穿什么都无所谓了,因为这两年多里寡妇不能参与社交,穿什么衣服都没人看到。
但是致命的是,当时的面纱基本上都“有毒”(大概女王戴的面纱质量特别好,不然也不能忍40年),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时尚杂志里都臭名昭著,在1880年代的医学杂志里就曾经说过,这样的面纱一碰到热水,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