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位院士。
他是科学家也是诗人
虽是理工生,杨叔子却浪漫细腻,热爱写诗。在他的自传《往事沉钩》中,每翻两三页就会出现他写的古诗。无论是留校、入党、结婚等人生大事,还是送别同事、外出旅行、阅读书籍等日常感怀,他都用诗歌来抒发和记录。60余年来写下千余首诗稿。
爱好文学的他,也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率先倡导在全国高校尤其在理工科高校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图为20世纪90年代初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1993年,时任校长的杨叔子收到一封学生来信,信中说:“中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不及格,不能获得学位,我赞成,因为改革开放要用外语;但是学生在日常写作中错别字一大堆,用词不妥,造句不通,文章不顺,竟然也可以拿到学位。请问校长,这应作何解释?”
杨叔子将这封信带到了校长办公会上。
在他的提议下,一个我国高等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决定诞生了:不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不合格者不予颁发学位证书。同时,系列人文讲座也在他的倡导下开始创办。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文风暴”由此发端,并迅速席卷全国,清华、北大、南开等名校纷纷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潮。
要求博士生背《论语》
语文不及格不发毕业证
多年来,他对自己的博士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严格要求,就是博士论文答辩前要先背《老子》,后来又加上了《论语》的前七篇。这一“另类”要求也给杨叔子带来了不少争议,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浮躁、焦虑和压抑,他坚信自己是对的,因为工程师不能成为“文(人文文化)盲”。
图为杨叔子给本科生上课
“背是形式,最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浮躁的心宁静下来,让人的精神升华起来。”
杨叔子是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素质讲堂的倡导和推行者。1993年之后,在他出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4年多时间里,他大力推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这所理工院校掀起声势浩大的“人文风暴”,其影响力波及全国高校。
杨叔子在高校中倡导并率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使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中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图为1995年,杨叔子与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后交流
每晚教学楼阶梯教室挤满了学生,人文素质讲堂成为一代华科人的记忆,成为时代的风景线。不少外校学生也从三镇各处慕名而来。永远不够坐的260多个阶梯座位,即便是江城炎夏时节,悬挂在空中的也只有5只老式吊扇;有时同一时间有几个人文讲座,也只能让那些著名的学者们屈就更小的教室。
直到现在,华中科技大学给每一个学子都深刻地烙上“人文”痕迹——所有学生,每年考一次中国语文,不及格不发学位证;理工科学生每年必须拿两个人文学科学分,否则不能毕业;“中国语文”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不及格不发毕业证。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他多次公开呼吁,取消中学文理分科,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开展素质教育。“文理分科培养出的是1/4人,甚至是1/8人。”在许多公开场合,杨叔子都毫不留情地直陈其弊,“分科太细,甚至学工的不懂理,更不懂文,学机械的不懂电气,学制造的不懂汽车,如何能有交融和创新?”
杨叔子院士对人文学科的倡导,也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