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江山弄,曾有一座丹枫红叶楼,这里——
有一位先生,一段爱情一幕幕大师交游的场景本报记者 李玲玲 孙雯
丹枫红叶楼 姜书凯拍摄于1983年。
姜丹书
西湖的枫叶,西溪的芦花,以及大街小巷中,被码得整整齐齐的火柿……这几天,是杭州色彩最斑斓的时节。
杭州的晚秋与初冬,入了很多大家的画。今天要说的这一位,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艺术教育家、美术史论的开创者和手工设计艺术的提倡者姜丹书先生——丹枫、红叶、火柿,在他笔下自成一格。
刚过去的10月,姜丹书的儿子——77岁的姜书凯向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人民币280万元,成立“姜丹书艺术教育基金”,以此奖励那些学业突出的年轻学子。
而这笔款项的来源,与姜丹书的书画有关。今年上半年,姜书凯整理父亲留下来的423件书画、文献捐献给了浙江美术馆。因为这次捐献,国家给予姜书凯280万元的奖励。他用这280万,在杭州师范大学开启了另一段与艺术教育相关的佳话。
当然,很多年轻人对姜丹书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
这么说吧,我们耳熟能详的书画名家,如潘天寿、丰子恺等,都是姜丹书在杭州师范大学的前身——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时期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期,曾与李叔同等名师一起教授的学生。
姜丹书曾经在凤起路北侧的凤起桥河下住过很长的时间,这里有他1923年所建的丹枫红叶楼。
“就在现在的江山弄26幢附近。”姜书凯说,1983年,丹枫红叶楼被拆除之前,姜书凯拍下了它最后的样子。
“重演”南宋词人姜夔的
爱情佳话
丹枫、红叶、火柿,都是红彤彤的颜色,姜书凯说,“红”字和父亲有着很特别的情缘。
姜丹书喜欢画红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柿,是我最喜爱的佳果,又是我最喜画的题材”。
而对于杭州的柿子,先生更是情有独钟。他在72岁时曾专门写了一篇《画柿说》,称“产柿不止杭州一地,但杭产的品质甚佳,色味甘美而核软。尤以一个特色是圆里带方的,特称‘方柿儿’(杭州语)。每到农历八、九月间,朱果累累如树灯,真是好看。”
姜丹书被称画柿名手。姜书凯介绍,在杭州时,父亲几乎每年秋天都要到西溪去观赏柿林,反复摹写,红柿在其眼中,心里,画里。
姜丹书先生不仅喜欢初秋红柿累累时之景光,称如树灯般好看;也喜欢深秋零星挂枝时的“雪中送炭”之感。雪从何来呢,就是现在西溪开得正盛的芦花。
先生爱画柿还有一个原因,在他心中红柿是康美的象征。就如他常题字,“红到梢头甜到老”或“赠君若个甜如蜜,博得生平蜜蜜甜”,或下句改为“博得心头蜜蜜甜”(赠婚礼),或改为“博得老来蜜蜜甜”(赠寿礼),充满了美满健康的寓意。
他说:“我自己的脾气,固然是一世乐天派,因而获得一生康乐的成效,也希望一般人都抱康乐的人生观。”
红与姜丹书还有一层更特殊的情缘,是关于爱情。
姜书凯介绍,当时艺林同道一度以“白石重生小红陪”誉之的是父亲与母亲的一段佳话。
“我父亲原配夫人汤蕖华生病去世后,续娶我母亲朱红君,父亲姓姜,母亲小名为小红,因两人经历与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的故事相似,故当时艺林同道称‘白石重生小红陪’。”
说起父亲的这段姻缘,姜书凯说在整理出版父亲的《丹枫红叶楼诗词集》时,曾看到不少父亲自己对此的注解,也颇有传奇色彩。
姜丹书的原配夫人叫汤蕖华,是一位非常贤淑又明事理的女人,当时家中有9个孩子,姜丹书忙于工作,家里的事情都是她一人在操持。1930年,汤蕖华再次中风,一病不起,当年去世。
“在未去世前,她就跟我父亲说,你赶紧找一个人来替代我,否则这个家里的事都没办法弄了。几经辗转,有友人介绍海宁硖石一位叫朱红君的小姐,人贤惠又漂亮,我父亲相信朋友的介绍,就去了海宁。这也是后来我父亲与学生徐志摩交好的渊源所在,因母亲和徐志摩是一个地方的人。”
姜夔的七律《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罢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由此,很多友人也借此来题。
“我父亲也乐得逢场作戏,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丹枫红叶楼’,又取别号‘赤石道人’,并画《丹枫红叶图卷》,以为定情纪念。”
大师往来
这里总是热热闹闹的
当时,《丹枫红叶图卷》题跋者四五十人,吕凤子、萧俊贤、余绍宋、郑午昌、谢公展、潘天寿、诸闻韵、张大千、邵裴子、黄宾虹、柳亚子、吴青霞、经亨颐、马叙伦、郁达夫、贺天健、张宗祥等都在列,一时传为美谈。
姜丹书先生的丹枫红叶楼因爱情得名,这里也是他常与自己的师长、道友、学生组织定期雅集,切磋艺事的聚集之地。
作家许钦文在回忆姜丹书的散文中说:“(他)鹤发童颜、直率、健谈、精神抖擞;有先生在一起,我们总觉得是热热闹闹的。”
姜书凯介绍,父亲一生中最得意也最情笃交深的学生要数潘天寿,他俩的关系之密,一如李叔同之于丰子恺。
1935年春初,姜丹书在丹枫红叶楼画室置酒,以姜夔的《姑苏怀古》诗“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为题,请潘天寿作画。潘急就大略即入席,小醉后不肯再笔,最后姜丹书为之续完。
“这就是珍藏在我家已八十多年的《夜暗归云图》。这是一幅风格独特的诗意画,通过横贯画面的一条古道,眠于芦苇丛中的一群白鹭,几艘停歇着的渔舟,数颗萧疏的杨柳和天际的一抹淡云,把白石道人的诗意巧妙地化成了优美的画境。”
说起丹枫红叶楼的邻居,也要从一幅画说起。
2011年,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将其父亲钟爱的一幅中国画《西湖一角》,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这幅画就是姜丹书的作品。
“钱学森与我父亲的关系,要追溯到我父亲与他的父亲钱均夫的交往。我父亲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民国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钱均夫先生也在,两人性情相投,还换帖结为弟兄,两家眷属也经常互相往来。”姜书凯说。
据了解,两家眷属的往来可还有一道“小门”哦。
原来,钱家在杭州租住好友叶墨君凤起桥河下的房子,姜家成为隔墙而居的近邻,两家曾在院内公用墙上设一小门,方便双方眷属出入。
1941年,姜丹书接到老友钱均夫的信函,提及钱学森想要一幅中国画,以解他远离家国的思乡之情。父亲立即画了一幅以西湖为内容的《西湖一角》寄给身在美国的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