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因为Hatfield和Sternberg都提出的激情水平不同所带来的行为差异。恋爱型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中,激情成分更多,因此激情所伴随的嫉妒、排他等情绪也相应增多。因此,恋爱型粉丝具有更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不仅是与其他明星的粉丝间的竞争,也包括同一明星的粉丝内的竞争,希望成为粉丝中贡献程度更高、影响力更大者,以满足对和明星浪漫关系的满足。
4 粉丝的自我认知——是“女友粉”还是“妈妈粉”一开始想到“粉丝类型分析”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可以分为“女友粉”还是“妈妈粉”或者“姐姐粉”、“阿姨粉”之类的(因为使用这类称呼的多为女性,在这里就没有讨论男性粉丝的相关称呼)。但是在搜集原始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种分类是不稳定的,是根据明星的行为表现等而改变的。因此,一个粉丝是“女友粉”还是“妈妈粉”,我们认为这主要是一种自我评价,取决于明星的哪一特征更加吸引自己,而且与年龄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
“女友粉”指假想自己所喜爱的明星的女朋友,带有一定的性幻想。这种爱是激情式的、浪漫式的。“妈妈粉”指假想自己是从一个比所喜爱的明星年长的角度来看待他/她的。这种爱是友谊式的。
首先,对于一个明星来说,基本上会有不同年龄段的人喜欢他/她,在一定程度上,如果个体的年龄比明星大的话,可能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该明星的“姐姐”、“妈妈”这类长辈辈分的人,认为自己是“妈妈粉”。在对于所喜爱的明星的态度上,倾向于认为该明星很可爱,把他/她当作是“儿子”或者“女儿”,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她,可能是礼物,或者投票的奖项之类的,认为“我喜欢的人值得世间所有的美好”,有些类似奉献式的爱。而对于年龄和明星差距不大,或者比明星小的粉丝来说,他们持有的可能更多是一种女朋友的心态,觉得该明星的外表、身材、气质等方面很符合自己的理想男友,像“白马王子”一样,很具有吸引力,抱有一种谈恋爱的感觉。
但是年龄并不是绝对的,更重要的是一种参考年龄。对于有的年龄小的明星来说,可能因为个人的心智很成熟,很懂事,像经验很多的大人一样,所以“女友粉”会比较多;对于有的年龄相对大一些的明星来说,可能因为才刚刚出道,或者面孔长相显得非常年轻,亦或是行为举止上很可爱、懵懵的而被粉丝认为很需要照顾,从而“妈妈粉”很多。并且,随着出道年数的增加,明星在这个行业中也会经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一般来说刚刚出道的明星总体来说年龄较小,可能走的是“小鲜肉”的路线,充满少年感,粉丝更多的是一种照顾的心态;随着出道年数的增加,经纪公司也会为明星进行不同风格的包装,吸引更多类型的粉丝,这是,无论是明星个人生理、心理上,还是经济公司的包装上,普遍来说是走向一个成熟的方向,这时,在明星与粉丝的关系上,感觉更多的是明星占主导的,一种不停地在散发魅力的感觉,“女友粉”更多。像TFBOYS组合,由王俊凯、王源、易洋千玺三人组成,2013年出道的时候才13、4岁,年龄算是非常小的,走的也是很可爱、活力的路线,而追星的粉丝年龄大多数为2、30多岁,因此有很多的“妈妈粉”、“姐姐粉”。随着他们的成长、成年,在造型方面也更加成熟,特别是成员易洋千玺,因为跳舞很有力量,还有许多“男友风”的照片,像是自己留了胡须的自拍照,被许多粉丝说是“弟弟长得太快了”、“不能再叫弟弟了,明明是男朋友”,但其实他今年也才刚刚18岁成年而已,散发出的成熟魅力却早已超过同龄一般人,很多粉丝都变成了“女友粉”。
综上所述,我们倾向于认为是“女友粉”还是“妈妈粉”是粉丝的一种自我认知,受到所喜爱的明星的行为表现影响,是粉丝与明星二者关系中一种相对位置的体现。这一类型关系会受到本身双方年龄、外表的影响,也会受到明星个人风格、出道年数这类因素的影响,这两种类型背后也有着不同的爱的类型。
5 小结本研究报告通过访谈、网络渠道调查、文献阅读等途径,利用Rubin的爱情态度理论、Hatfield的爱情理论、Sternberg的爱情三角形理论、Rusbult的爱情投资模式理论等有关“爱”的理论,对粉丝进行一定的归类。我们认为,根据在追星其背后的“爱”的不同,粉丝可以按原因、程度等进行分类。我们发现,粉丝类型可以主要归纳为2大类:喜欢型、恋爱型,恋爱型和喜欢型粉丝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对比并解释了这两类粉丝的多项差异:喜欢明星的原因、对明星付出的程度、对明星喜欢的排他性等等。我们还对网络上常见的“女友粉”、“妈妈粉”分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认为这种类型更多的是粉丝的一种自我评价。由于粉丝可以以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本文主要是从其背后可能蕴含的、有关“爱”的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加入了我们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可能的分类与解释,希望能对“追星”这一行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Hatfield, E., & Walster, W. G. (1978). A new look at love.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6(2), 265-73.
Rusbult, C. E. (1980).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associations: a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2), 172-186.
Rusbult, C. E., & Farrell, D. (1983).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the impact on job satisfaction, job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of variations in rewards, costs, alternatives, and invest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8(3), 429-438.
Sternberg, R. J. (1998). Love is a story:, a new theory of relationship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Barnes, M. L. (2010). The psychology of love.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7(2), 185-203.
陈跃红. (2007). 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与教育引导. (Doctoral dissertation, 河南大学).
佘婧菁. (2011).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东北财经大学).
苏熠慧, & 周杨盛. (2015). "粉丝经济"中的青年偶像崇拜与"审美劳动". 青年学报(4), 57-61.
孙斌 (2010). 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南京理工大学).
陈思远, & 李朝旭. (2008). 心理学视野中爱情分类研究的回顾与新进展.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30(3), 138-141.
王亚娜. (2014). 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 青年记者(8), 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