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古城
到了1211年,成吉思汗来到科尔沁草原征服金国,查干湖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鱼类资源深得成吉思汗喜爱,他亲自在查干湖旁边捕鱼、烧香祭祀,“大水泊”就改名为了“查干湖”,成吉思汗带来的捕鱼仪式有着“求得兴旺发展、获得丰收”的意味,就这样,这套捕鱼的仪式通过代代流传了下来。
查干湖祭祀
到了清朝末期,查干湖由于水源丰富,捕鱼业成了周围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查干湖的鱼被大肆捕捞,但是这样的捕捞必然是会出现问题的。
查干湖曾陷入危机建国后,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查干湖的优质的鱼受到了青睐,捕鱼业大肆发展,例如1960年的时候,就捕捞了鱼类614万斤,大肆捕鱼带来的经济利益吸引了大量的渔民在周围定居。
1962年之后,为了保障周围的民生发展,查干湖的主要水源霍林河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库,导致查干湖急剧缩小,到了1975年,水域面积缩小到了历史最低的50平方千米,这时候的查干湖的鱼不仅体型十分的小,产量也远远不够,这时候的渔民为了生存只能“竭泽而渔”,查干湖的自然资源殆尽。
枯竭的湖泊
1976年开始,一系列的查干湖自然恢复工程开始,通过八年的努力把松花江的水引入查干湖后,查干湖才逐渐恢复起来,到了2000年,查干湖终于恢复到了原先500平方公里水域的规模,鱼量也逐渐恢复了起来。
从松花江引入水源进入查干湖
可这时查干湖周围渔民自然保护意识较差,对查干湖的鱼类又开始“竭泽而渔”式的大量捕捞,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不久后必定会造成“无鱼可捞”,同时鱼类的减少也会造成湖泊自然资源的破坏,但是渔业有历史的渊源,对于渔民来说不仅是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直接禁止捕捞肯定是不现实的。
在这样的矛盾下,为了保全两边的利益查干湖做出了转变。
自然保护与文化发展1992年开始,为了保证查干湖的鱼量稳定增长,除掉原先依靠自然资源的增长的方式,查干湖每年会进行大量人工鱼苗投放,每年投放鱼苗近50万斤进入查干湖,并且划定了严格的禁捕区域和长达半年多的禁捕时间。
在此基础上,由于查干湖中的鱼以胖头鱼、鲤鱼、鲢鱼等大型鱼类为主,为了保证鱼苗的自然生长,也保证出产的鱼质量较好、肉质鲜美对捕鱼使用的渔网进行了限制,专用的渔网只会捕获10斤以上的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