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二人指谁,二人同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3-16 19:27:01

“仁兄弟”这个称呼也就是俗称的“拜把子”、“异姓兄弟”,最早并不是枣庄独有的结交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那时候只是结盟立誓的方式。到三国时刘关张桃园结义把国与国、部落之间的结盟方式大众化了,再到后来闻名天下的水浒传,水泊梁山一百单八汉“替天行道”,更是在齐鲁大地盛行开来延传至今,特别是鲁南地区依然盛行。在普通老百姓遇到脾气志向相投的朋友时,为了加深感情就变成了歃血为盟、磕头盟誓,祈求同生共死永不背叛。“仁兄弟”在枣庄人的心目中是比朋友、同学、同事等称呼更亲近,和一奶同袍一样。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二人指谁,二人同言(5)

历史上在枣庄开煤窑的窑主和采煤工人,最初都是农民。在一定的条件下,身份改变并不意味着观念也随之改变。所以,枣庄历史上的煤窑文化,带有明显的农耕文明底色。由于鲁南一带特殊的地理条件,这里发生过多次战争和自然灾害。明初的大移民,许多山西人迁入枣庄定居。

泇运河开通之后,各地商人、船家、工匠、艺人汇集台儿庄寻求发展空间,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元素。《中华全国风俗志》对枣庄所在的峄县民风,给了这样的评价:“其质直怀义,类鲁;其宽缓阔达,类齐;其轻剽任气,类楚。”

地处山东南部的枣庄,明清时期属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管辖,这里的煤炭储量丰富,大概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居民用土法采煤的记载。在千余年的开采历史中,煤矿开采条件差,首当其冲的煤炭开采工人,长期工作在最危险的地方,经常出现各类安全事故,窑工们的生命就没有安全保障,活了今天,就没有明天,窑工们求助神灵保佑,除了祈求神灵保佑,窑工们就自发结拜兄弟,自己伤亡后,好有自己的结拜兄弟照顾自己的妻儿老小,就这样仁兄弟文化就逐渐形成,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些在窑工圈子中形成的煤窑文化,渐渐越出煤矿范围,在周边的商业区和农村得以普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二人指谁,二人同言(6)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二人指谁,二人同言(7)

结拜仁兄弟人数不定,多的十几人,少的只两个,标准人数为八个,即所谓的仁兄八弟,八兄弟要为老大买顶帽子,喻示为首,发号施令;为老小买双鞋子,释意为经常跑腿,也不容易。不管结拜方式如何, 这种现象表现了枣庄人的大义、仁义和义气,因此只要拜了仁兄弟,关系就像多了个兄弟一样亲切,不光婚丧娶嫁要参加,仁兄弟的至亲去世还要穿白大褂,甚至披麻带孝。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二人指谁,二人同言(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