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9月,鲁迅先生应林语堂的邀请,来到厦门大学。
在厦门期间,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藤野先生》。书中曾提到: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这里提到的“野生着的芦荟”,有人认为鲁迅先生是不是搞错了,野生的就是龙舌兰啊。
不过按照厦门当地人习惯的叫法,将这种野外的龙舌兰叫“番仔芦荟”的确没错。
从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来看,这种原产美洲的植物在厦门已是常见。
鲁迅先生在南普陀后山的坟前拍照,身前植物应该是龙舌兰
鲁迅先生在厦门期间还整理了《坟》这本杂文集。他还特地到南普陀后山的坟前拍了一张照片,放到《坟》这本书中。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鲁迅身前的似乎正是龙舌兰。
时到今日,在厦门南普陀后山,也可以经常看到这种野生的龙舌兰。
南普陀后山的龙舌兰
鲁迅在厦门过得并不顺利,唯独对龙舌兰赞不绝口,他曾说:
厦门大学只有一件值得骄傲的,就是在它的周围有这么丰富的宝物(即龙舌兰)。你们闽南人,真可自豪。倘在北京这种植物,靠着满清皇帝的大力,也只能在所谓的‘御苑’里,看见一两株。
在留下这张照片不久,1927年1月,仅仅待了4个多月的鲁迅,就匆匆离别了厦门,奔赴广州和许广平先生团聚。
龙舌兰的花语:惜别、离别之痛、为爱付出一切。
也许很好诠释了鲁迅先生喜爱龙舌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