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诸子百家里,韩非子就是以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著称的!
不过,虽然韩非子是一个逻辑高手,但是他这里的逻辑中却有一个小漏洞......
韩非子说:如果天下还有败坏的风气需要舜去教化,就说明尧没有用道德教化治理好天下,所以尧不是圣人。
这就像说,只有考100分才是好学生,99分就不是好学生了一样。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问题是,孔子自己也没有给圣人提出这么高的标准啊!
我们用常识判断也能知道,不管是谁治理天下,天下也不可能没有任何奸诈邪恶。
韩非子的想法实在太极端了!
现在,大家应该对“自相矛盾”的背景有所了解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篇寓言:
原文: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②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⑤能应⑥也。夫⑦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⑧。
注释:
① 鬻:卖,出售。
② 誉:赞美。
③ 陷:穿透。
④ 或:有人。
⑤ 弗:不。
⑥ 应:回答。
⑦ 夫:文言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⑧ 立:存在。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楚国有一个卖盾牌与长矛的人。
这里的“鬻”是“卖,出售”的意思。
比如有一个成语叫“卖官鬻爵”,就是指收受贿赂,出卖官爵,以聚敛财物。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街上卖东西的人会叫卖,古代也是这样。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也在叫卖。
盾是用来防守的武器,所以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卖的盾非常坚固,什么样的东西都刺不穿它。”
这里“誉”是“赞美”的意思,“陷”是“穿透”的意思。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矛是用来进攻的武器,所以他又赞美自己的矛说:“我卖的矛特别锋利,无论什么样的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这时候,旁边有一个人发现了他逻辑中的漏洞,就问这个楚国人:“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或”就是“有人”的意思,“或曰”就是“有人说”。
“其人弗能应也。”
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弗”表示“否定”,“应”是“回答”。
于是韩非子总结,“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不能被刺穿的盾与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