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中,牧童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细致观察生活的人。老师们在讲课时候,也是向同学们发出了学习牧童这种精神的倡议,然而大家就没有怀疑过牧童吗?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社会环境下,牧童可以只是放过一两头牛,也可能见过牛打架的情况,但是只见过一两头牛的几次打斗,就认为所有的牛打架都应该是"尾搐入两股之间",是不是有点"井口不过天那么大"的狂妄呢?
当然童言无忌,只是我们不应该被无忌的童言带到沟里去。对于童言也应该抱有怀疑的态度。
斗牛戴嵩的《斗牛图》中画的是两头水牛,那么水牛打斗的时候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有图有真相,我们直接来看图:
1979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从陈逸飞"奏乐图"说到"戴嵩画牛"》的文章。其中提到,有些图片显示,"激斗中的两头牛,尾巴非但没有夹着,更是高高扬起的", "所谓'牧童'之言,怕有文人杜撰,或观察不细,它是片面的,其'理论'根据也是荒谬的"。
现今信息发达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易地搜索到斗牛的视频,而在视频中,牛斗时有的牛确实是将尾巴抽缩到两条后腿间,但是也有的牛尾巴是甩来甩去,还有的牛甚至将尾巴翘了起来,也就是说牛斗时,尾巴在哪里并不是所有的牛都一样,每个牛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写在最后课文只是课文,在上一个人教版教材中,二年级有一篇课文是《画家与牧童》,讲的是牧童当着戴嵩的面指出了戴嵩的"错误"。现在又成了牧童与杜处士之间的故事,语文课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作为老师,教学的时候,只传递宣传的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就好,当然有些真相,也可以给学生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