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中的圣母子形象
(二)哥特式艺术的瑰宝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史和画家乔古欧·瓦萨里说:
这些野蛮的哥特人,如同乡野村夫般浅薄粗陋,对古典文化毫无品位,而且建了一大群尖顶大小不一的屋子,还进行令人莫名其妙的修饰。这与古代社会尊崇的朴素美简直大相径庭。
瓦萨里倡导均衡、对称、稳重、朴素的古典主义艺术原则,否定了12-15世纪之间哥特式建筑,将其蔑视为野蛮哥特人的产物。实际上哥特式建筑与哥特人的蛮族传统并无关系。而哥特式建筑无疑是整个中世纪艺术的顶点。印象派大师莫奈所画的鲁昂大教堂就是哥特式大教堂,罗丹在《法兰西大教堂》一书中对法国许多哥特式大教堂持赞赏态度。歌德曾在《论德国建筑艺术》(1772年)中记录了自己面对哥特式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时的感受:
当我站在教堂前面,目睹这一宏伟景观时,我的感觉又是多么强烈,多么出人预料啊!一个完整、伟大的印象充盈着我的心灵。这一印象来自成千上万的和谐部分,所以我无法理解和解释,只能品味和享受。人们说,这差不多是来自天堂的快乐,而我又是多么经常回去享受这种既是天堂又是人间的快乐,去古代兄弟的作品里拥抱他们的巨大的精神啊!
可以说,高、直、尖的哥特式大教堂是仅次于古希腊罗马建筑的、世界最精美的建筑风格范例。
巴黎圣母院的尖顶
哥特式艺术于12世纪起源于法国,开始于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那是一个特别的时代。中世纪从11世纪起进入了晚期,鲍桑葵说,有许多明确的预测认为公元1000年是世界末日,但这个末日并没有来临,那令人彷徨和紧张的气氛反而缓和下来,社会处于振奋之中。这时“欧洲刚刚组建,民族生活刚刚开始,建筑活动又恢复,比任何时候都有朝气”。更何况十字军东征打通了东西方的通道,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城市再次繁荣,百业俱兴,行会组织发展了,最初的以学习、教学和研究为目的的大学也形成并获得社会各界的承认。到了12世纪,法国出现了强大的君主政体,巴黎成为了一个新的、极富创造力的艺术中心,在艺术上也需要产生新的风格。代表城市文明的新建筑,比如哥特式建筑应运而生。
哥特式建筑开始于1140年至1144年,路易七世的掌玺官苏热以肋穹结构的建筑体系重修圣德尼教堂,之后这种建筑形式才开始波及全欧洲。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年,处于圣德尼教堂这种早期哥特式建筑与后来的成熟哥特式建筑的过渡阶段。
哥特式教堂在三个方面改变了以前教堂的结构:
第一,肋拱。不同于罗马式建筑沉重的半圆形拱顶,哥特式教堂用修长的细细的柱和“肋”支撑整个建筑,形成了轻巧、雅致、高耸的尖顶。
第二,飞扶垛。拱顶的重量不再像罗马式建筑一样由结实而厚重的墙壁来承担,而是由教堂外部的飞扶垛承担,因此内部更加轻巧空旷,墙体上可以开出大面积的窗户。
第三,彩色玻璃镶嵌画。既然石墙面积减少了,壁画就基本没有存在空间了,为了装饰教堂,就在大面积的镶嵌彩色玻璃。
由于画家们在哥特式教堂中失去了壁画创作空间,他们转而尝试在木板、羊皮纸和帆布上画画,几百年后,根特的凡·艾克兄弟改进了颜料的配置,油画就出现了。
巴黎圣母院正面的彩色玻璃窗
巴黎圣母院的正门中部是一扇巨大的玫瑰形窗,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上面全都是一块块色彩鲜艳的彩色玻璃。如今,人们认为巴黎圣母院的正面,是世界上所有哥特式大教堂中最为精美的。
我们还可以在巴黎圣母院中见到大量精美的雕塑,它的题材大多取自《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