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细数时针的脚步,听光阴低语,
见朗朗白昼坠入夜的狰狞。
我凝眸紫罗兰的绚丽,见证花季凋零,
听卷曲的青丝在岁月里赋一首白头吟。
当参天的大树繁叶落尽,
成群的牛羊失去避暑的绿荫。
当盛夏的青苗捆束成秋景,
时光的挽歌里,硬挺的麦芒泛白了长须。”
这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首中的一段,这里诗人用紫罗兰来比喻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无独有偶,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女作家维斯瓦娃·辛波丝卡在她创作的诗歌《未进行的喜马拉雅之旅》中也写到:
“叶提,我们这儿有星期三,
ABC,面包
还有二乘二等于四,
还有雪融。
玫瑰是红的,紫罗兰是蓝的,
糖是甜的,你也是。
。。。。。。”
诗人眼里,紫罗兰是温柔多情的—诗人喃喃道,“叶提(传说中住在喜马拉雅山巅的雪人)啊,万事万物中,一切都有着如此平常的规律,就像是你带来的甜蜜。”
紫罗兰,作为欧美国家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花卉,是最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的花卉之一,被人们寄予了无穷的意象。
而在我们国家,说起紫罗兰,就不能不提到民国时期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园艺家周瘦鹃先生。周瘦鹃先生一生钟爱紫罗兰,在他的《一生低首紫罗兰》中写道:
这段“刻骨倾心,达四十余年之久,还是忘不了”的故事,据说是周先生爱上了一个英文名叫“紫罗兰”的女孩,二人情投意合,但因为家庭阻拦而未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