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示意图
历史发展到隋唐,虽然"帝魏寇蜀"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与魏晋南北朝不同的是,唐人在肯定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外,还肯定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且其形象开始得到美化和神化。如《隋书》卷五十三记载史万岁(隋朝名将)南征时见诸葛亮墓碑,碑铭上写到:"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这简直太过于牵强附会,诸葛亮生前又怎么可能预知隋朝的事情呢?
唐朝之时重要的军事著作《李卫公答问》里面也有关于诸葛亮的记载。这本军事著作是唐太宗与名将李靖讨论问题的集成,书中涉及的军事家有十七位,书中对诸葛亮提及十三问,仅次于孙武,连被称为军事家的曹操都比不上诸葛亮,可见曹操此时在君王心中的地位已经不及诸葛亮。
在最能反映唐朝风物的唐诗中,也能看出这个趋势。如杜甫的《八阵图》,写的刚健有力,把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一下子表现了出来——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还有宋代诗人李九龄的《读三国志》——"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诸葛亮与周瑜相继去世后,灭掉蜀国与吴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这里,李九龄把周瑜与诸葛亮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歌颂。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和周瑜
北宋的时候,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也有关于三国这段史实的记载,《资治通鉴卷·汉纪五十七》(卷六十五)中对诸葛亮出使东吴,促成"蜀吴联盟"的这段记载,其内容与《三国志》及裴注基本相同。《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卷六十五)中提到,诸葛亮在曹操举军侵犯之时,随鲁肃下江东,说服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对孙权的劝词基本上与《三国志·诸葛亮传》相同。赤壁之战的成功归属于周瑜高超的军事能力,传说中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情在《资治通鉴》中并没有提及,只以一句"时东南风急"简单的交代。从内容上看并没有出现可以美化或丑化诸葛亮形象的地方。《资治通鉴》中的诸葛亮形象与史实中记载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既没有出现刻意地赞颂,也没有出现恶意地诋毁。这时期诸葛亮与周瑜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史书中。
到了南宋,随着程朱理学的日益兴起,这时候诸葛亮的"忠臣"形象正与当时的社会不谋而合。朱熹的《通鉴纲目》也正式尊蜀汉政权为"正统"(魏晋南北朝至北宋之时,尊曹魏是正统是因为曹魏集团地处中原,其政权的取得也是汉献帝禅让出来的,符合"地处函夏,人传正朔"的观点;南宋偏安,统治者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故尊"蜀汉政权"为正统)。以前杜甫歌颂诸葛亮时写的是《蜀相》,到了南宋,诸葛亮"汉丞相"的身份才得到肯定。正统观念开始左右民众的思想。当时的人们大都希望有像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出现,恢复中原,实现全国的统一。在人们不断的寄托与思念中,诸葛亮的形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一次得以提升。宋朝之时赐诸葛亮"英惠庙",并追封谥号"仁济",由此可见诸葛亮在宋朝的地位。
唐国强版 诸葛亮
元朝之时,蒙古铁骑踏入中原地区。即使汉人沦为下等三人,但"汉丞相诸葛亮"在元人的心中还是很高大的。元代的统治者加封诸葛亮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在枢密院的西侧公堂为诸葛亮立庙,并与张良、管仲、乐毅等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放在一起祭祀。由此可见,元朝的统治者对诸葛亮也是推崇有加的。但要说起元代对诸葛亮形象比较丰满的塑造,还是要说元曲和元杂剧。
元曲中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大加赞颂。如元人阿鲁威的《蟾宫曲》中唱到: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在此曲中,首先肯定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英雄,接着说道诸葛亮的八阵图,很显然这是作者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肯定。
又如查德卿的蟾宫曲《怀古》里唱: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功,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此曲中,"农夫"指的是诸葛亮,"渔翁"指的是姜子牙,将两人放在一起进行歌颂,说明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曲中还提到八阵图,以此来点出诸葛亮极高的军事才能。
传说中诸葛亮推算出来的八阵图
这类曲子还有很多,比如"千里独行关大王,私下三观杨六郎。张飞忒煞强,诸葛军师赛张良",把诸葛亮比作汉朝名臣张良,而且已经称诸葛亮为"军师",说明元代之时,诸葛亮军事家的身份已经深入人心。
除了元曲,还有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形象的演变。元代之时,据不完全统计,有六十多出的元杂剧以三国这段历史作为主题。在这些元杂剧中,有一半以上的剧目涉及刘备集团的人物。从现在仅存的元杂剧中,能找到有关诸葛亮的杂剧有七出,比如《两军师隔江斗志》、《黄鹤楼》、《博望烧屯》等,这些杂剧都刻画了诸葛亮智慧高超、用兵如神、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形象特点。
比如《黄鹤楼》这出戏,主要讲的是诸葛亮和周瑜争夺荆州的故事。周瑜趁着诸葛亮追击曹操时,骗刘备来到东吴,想要刘备交出荆州。而诸葛亮在夜观天象之时,发现主公有难,给刘备传计策,刘备依照诸葛亮的计策成功逃出周瑜的陷害。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通过天象来指导人事,已经带有了一定的迷信色彩。而且在史书中根本没有提过黄鹤楼这个地方,这个故事很显然是创作人的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