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她以老舍为家,老舍在济南任教,她就跟随他去了济南,在当地的中小学教授文学课。在山东济南,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孩子们相继出生,日子过得热闹又幸福。
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老舍坐不住了,虽然他没有明说,但胡絜青心里明白,他是想“舍小家为大家”。
对此,很多人说老舍是打着参加革命的幌子“逃离”家庭,但归根结底也只是猜测。文人多怀抱着理想主义,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想要报效祖国是很正常的。
最终,贴心的胡絜青主动表达了支持,老舍这才算放心地走了,他去了武汉,操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一些事务,胡絜青则带着孩子们回了北京。
在那个动乱年代,她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还要赡养年迈的婆婆,其中的辛苦是不必多言的。
胡絜青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甘愿守在老舍的“大后方”,扮演好了妻子、母亲和儿媳这三个重要的角色,这不是出于对老舍的爱,又是什么呢?用“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来形容胡絜青,再贴切不过了。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按理说,老舍应该知足和珍惜。
或许他原本也是这么想的。然而,也不知道命运之神出于什么心理,安排他遇见了另一个人——赵清阁。
邂逅又一场美丽的爱情
老舍先是去了武汉,后来又随“文协”的西迁到了重庆,领导看老舍忙得团团转,出于好心,给他派去了一个助手,就是赵清阁。
那一年,赵清阁24岁,如花的年纪,还是一个文艺女青年,据说她的作品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亲自指导。
在老舍发表《骆驼祥子》那一年,她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了自己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
正是因为有些才华,才被人推荐做了老舍的助手。
起初,两个人也只是普通的合作关系,但互有好感的两个人,还是没能抵挡住“日久生情”。
老舍本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自己也曾说,见到女人就觉得拘束,可偏偏赵清阁是一个性格和外表都比较中性的女子,跟她一起工作,让老舍觉得很是舒服。
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工作上也越来越默契,还共同创作话剧。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感情发生了变化。后来,两个人就同居了。
远在北京,妻子胡絜青还在辛苦地照顾老人和孩子们,作为父亲、丈夫和儿子的老舍,却只记得自己是一个男人,开始了新的爱情。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何况老舍还是一个名人,他和赵清阁的事情,有人辗转告诉了了胡絜青。
到了1942年秋天,胡絜青料理完婆婆的后事,在北京也没什么牵绊了,就带着孩子们奔向了重庆。5年没见了,她的丈夫真的变心了吗?她要去一探究竟。
她去之前,并没有告诉老舍,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一个有趣传说。
据说,当时老舍正在吃饭,忽然,有文协的同志跑进来,说胡絜青和孩子们来了,吓得老舍“掉了筷子”。
或许他早想过会有这一天,但当这一天真来了,他还是手足无措。
一颗心,在寂寞的时候,最容易沦陷,沉浸其中,欲罢不能,顾不上对和错。这能带给人一时的幸福,但更多的是痛苦。
一个男人的艰难抉择
一边是婚姻和家庭,另一边是爱情和自由,老舍会作何选择?
一时间,他真的是慌了神。
因为不知如何面对,他没有去见胡絜青和孩子们,而是让文协的同志帮忙安排了住处。
之后,在长达20天的时间里,老舍既没有勇气提出离婚,也不舍得跟赵清阁说再见。
他就那么纠结着,也痛苦着。
见老舍这样,赵清阁也失望透顶,觉得老舍给不了她想要的名分,干脆收拾行李,离开了重庆。
之后,老舍无奈地回归了家庭,而胡絜青选择了原谅和接纳。
斩断一份感情,谈何容易?
表面上看,老舍回归了家庭,但他心里,一直思念着赵清阁,一段时间后,就通过书信偷偷地和赵清阁恢复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