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卵”这句话应该比较好理解吧。草籽和鱼卵都富有极强的生命力,鱼卵即使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能存活很长时间,一旦有合适的水源和其他适宜生长的条件,就有小鱼。即使周围没有水源,没有可提供的鱼苗,但不久后,有水的小沟小溪鱼塘也能看见小鱼。常见的鱼有鲫鱼,泥鳅,黄鳝等生命力顽强的鱼。在农村经常能看到在地里随便挖个坑,只要常年有水,必有鱼。
鱼卵
1、鱼卵的孵化条件一般从鱼卵产下到孵出小鱼需要3—7天,如果平均水温为15—20℃时,则孵化的天数为5—7天;平均水温为20℃时,4—5天就能孵出小鱼;平均水温为20—25℃时,只需2—3天就可以了。总之,水温越低,孵化时间越长。
水草小鱼
最重要的是有水,水温随着气温的升高能满足鱼卵的孵化条件。被尘封万年(有点夸张了)的鱼卵就能获得新的生命。
2、鱼卵的传播途径。为什么荒地无水源的不放鱼苗不久后也有鱼?(1)风雨传播
有些鱼卵是沉淀到水底的,干涸后的池底在风的吹动把附着在泥土上的鱼卵,随风飘扬,在雨水的冲刷下很容易飘到下一站水源处。
小鱼
(2)人和动物及机器的传播
在农村,牛作为食草性动物,经常在荒地等草源丰富的地方觅食,能把附近的鱼卵传播到新开的池塘附近,经过雨水的冲刷流入池塘,牛喝水也会传播鱼卵。人和机器的作业也能传播。还有食鱼类的鸟也是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
3、荒地本身就具备很多条件,“万事俱备只欠水源”鱼卵的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水源,但小鱼的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营养成分,荒地含有荒草和腐烂的草叶树叶等原料,这些枯枝落叶提供了微生物,利于水草的生长的,像鲫鱼,泥鳅,黄鳝等都是以腐败的微生物为饵料生长发育的。只要有水源,一个新的绿色循环的生态圈就形成了。
观赏鱼
这也是为什么在无植被的荒山上,或者建个水池(除非长了苔藓)不会有鱼?没有饵料,没有食物就算成功孵化,也很难存活。
在农村在荒地上有荒草的小坑或者池塘,只要长时间有水源就有小鱼。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或者私信:昕瑞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