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浪地球》打造的末日世界里,蚯蚓干是一道人气美食,它吃起来美味,送礼也很体面。
吃蚯蚓,不只是对末日生存的一种想象,尽管听起来实在重口味,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少数人的美味。《流浪地球2》的演员吃蚯蚓,并不是虚构。
吴京就是个行家,他曾分享自己“吃馒头夹蚯蚓”的美妙体验:南方蚯蚓肉肥,北方蚯蚓有劲儿、像吃跳跳糖,云南蚯蚓咸而不腥,很好地补充蛋白质。
吴京在节目上谈不同地区蚯蚓的口感
除了蚯蚓,科幻电影列出的末日食物清单还有:蟑螂糕、蟋蟀饼。但你知道吗?其实在现实中,甲虫、蛐蛐、蚂蚁也是很多人的家常便饭、休闲零食。
吃虫子看着猎奇,但联合国粮农组织、科学家、美食家、食品生产商却很认真,他们不仅把“吃虫子”当成一件正经事,还想发展成一项利于人类的长远事业。
吃虫子,对你和地球都好很少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幻电影喜欢把虫子作为末日食物?
这并不是编剧耸人听闻、博人眼球,里头其实很有科学依据。
末日下,土地、食材、甚至光照雨水很可能极度稀缺,而虫子更能适应恶劣环境,还能很有效率地给人类提供营养。
且不说,以“小强”蟑螂为代表的昆虫,是数量最为繁盛的生物种群,单是它们绝处逢生的生命力,比人类更漫长的种群历史,在昆虫养殖上,就能让末日遗民省不少心力。
不只是适应力,以虫为食的效率还体现在,它一来省地,二来营养价值也高。
科幻电影中,蚯蚓干被当作礼品赠送
看了营养成分表,虫子堪称食谱中的沧海遗珠,多少让人匪夷所思。
昆虫有着不同于人类的造物奇迹,它们是冷血动物,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来保持体温,富余的营养都会被储存起来。于是,和猪鸡牛羊相比,虫子的营养一点也不低。
佐治亚大学昆虫学教授玛丽安·肖克利和艾伦·多西发现,光是论蛋白质,蝗虫就打败了牛肉,同样1kg的重量下,蝗虫的蛋白质含量比牛肉多出50g,而这50g就是一名体重60kg的成年人一天要摄入的蛋白质含量。
这样一来,末日遗民不需要吃很多的量,就能满足蛋白质需要。
吃牛肉当然更容易从心理上被接受,但末日现实面前,地球人可能根本养不了太多牲畜和饲料作物,因为人类或许不得不转入地下生存。
饲养牲畜和生产饲料占据了世界农业用地的70%,但获取肉蛋白的效率实在太低了。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热带昆虫学教授凡·惠斯(Van Huis)和简妮·加斯科(Janine Gasco)指出,这些土地产生的卡路里不到人类所需的五分之一、产生的蛋白质也不过是人类消耗量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