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中药麻醉的态度,和他对待其他药物一样,贯彻亲身实践的精神。
他不仅记述了明以前中药麻醉的成就,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总结提高。为了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他曾亲自尝试过曼陀罗花,服后果然出现麻醉镇痛作用。
他在曼陀罗花项下写道:“八月采此花,七月来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七月采火麻觉也苦也。“
《本草纲目》搜集的中药麻醉止痛资料相当丰富,其中有温服单味无名异止痛的方法,内服酒磨茉莉花根进行麻醉的方法等。
书中对坐拏草的麻醉作用也有所涉及,指出“《危氏得效方》‘麻药’煮酒方中用之”。坐拏草附录中还列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回族所用的麻药“押不芦”,李时珍认为早先华佗进行腹腔手术,用的可能就是这类麻药。
清代重视“走方医”的医学家赵学敏,收录了民间医生的麻醉药方和催醒方剂。
如《串雅内编》的“换皮麻药”为白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四味药组成,服后如同睡熟一般,“任人刀割,不疼不痒”。
他除了吸取当时劳动人民的一些医疗成就之外,也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他的“开刀麻药方”包括草乌、川乌、生南星、蟾酥、番木鳖这些历代采用的麻醉止痛药。
赵学敏收集的中药催醒利由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组成(《串雅内编》)。该剂运用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病人麻醉及手后病体状况,在解决催醒为主的矛盾中,注意到整个机体的调整与恢复,故较前代有所发展。
明清时期,内服麻醉药除上述者外,还有《古今医统》的“麻药草乌散”,《伤科真传秘抄》的“痹药昏昏散”,《伤科方书》的“八厘宝麻药”,以及《证治准绳》《医宗金鉴》《外科大成》中提到的“整骨麻药”等。
作为外用的麻醉止痛药也不少,如《证治准绳》治疗诸瘤的“麻药"、《医宗金鉴》的“外敷麻药”、《伤科方书》的“杨花散”以及《外科方外奇方》的“动刀针外敷麻药”等。
综上所述,可见无论是施行全身麻醉、外用麻醉止痛或对麻醉后的催醒方法,在我国古代医学中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选自《杏林漫步曲》
作者:赵友琴
秋枫木 艾蒿 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