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是我们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正如别林斯基谈到俄国古代故事时一样,"这些故事在很久之前,保存在人民的记忆中,每一世纪都在改变着,无论在辞句上,或内容上,都在修改着,等到识字的人把它记录下来的时候,已经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而牛郎织女的故事从先秦走来,流传到现代,同样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负心人"的故事曾侯乙墓出土漆箱盖面图像
牛郎星和织女星作为天上的两颗恒星,在战国之时,牵牛星和织女星已经具有人格特征。可是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他们夫妻的分离不是外力的干涉,而是男主人公变心所致。人们抬头看到秋夜的星空中,两颗明亮的星辰分别在天河的两侧闪烁,就想象这两颗星宿可能是一对夫妻,丈夫抛弃了妻子,妻子在天河的一边深情脉脉地看着对面的"负心人"。这种"负心人"的故事也体现在了《古诗十九首》之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夜空中清浅浩瀚的银河,两岸含情不语的星辰,美丽而哀愁的织女泪珠如雨。这首诗歌以其优美动人的传说、离别相思的意象和质朴动人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
嫁后废织,一年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魏晋之际,出现了新的元素。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始与民俗节日七夕结合在一起。织女作为天帝的女儿被许配给牛郎。但是织女嫁人之后,荒废了织纫,因而天帝大怒,命令他们夫妇俩只能一年只能在七夕见面一次。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荆楚岁时记》)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这个时期成为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理想的生活模式,文人*客们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自己的相思怨懑之情。如何逊《七夕》:"来欢暂巧笑,还泪已啼妆。别泪不得语,河汉渐汤汤。"
两情相悦,天女下凡关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本事的记载多散见于历代文人的笔记小说,只言片语的记载没能反映这个故事的全貌。明代朱名世的《新刻牛郎织女传》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完整地记叙了牛郎织女故事的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王母成为了阻拦两人爱情的反派。
而清代的牛郎织女文学作品第一部长篇巨制就是邹山的传奇《双星图》。此剧写牛郎织女故事,情节内容多有不同于以往流行之说,最特别的是搀和了其他神话故事,比如精卫成为织女的姑姑,并曾经运石造桥供牛女相会。在邹山才子佳人式的描写中,牛郎织女是一对真情相爱的爱人,织女因为与牛郎两情相悦而下凡与牛郎成亲。
而清末的《牛郎织女传》则是在牛女故事演变的过程中情节最为丰富的一部小说。他几乎全部继承了以往牛女故事的关键情节,而又增加了许多民间故事的成分。最终,牛郎织女的故事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版本:仙女下凡,夫妻恩爱,遭人阻拦,被迫分离。
牛郎织女故事就在秦汉时代是一则星辰神话,到了魏晋时期则成为一则美丽的神话传说,主要表达了民众世俗的愿望和理想。唐宋时期的诗歌中主要反映了文人墨客对牛女的深切同情。随着元明清时期俗文学的兴起,牛郎织女故事从古典走向现代、宫廷走向民间,经过文人添彩、民间百姓的附会重释,牛郎由天上的神话星宿变成一个民间的穷苦放牛郎,而织女从天国下凡到人间完成和牛郎的一段姻缘佳话。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为我们民族的爱情文学提供了范本,它散发着永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