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每次都要吸食至少体重一半的血液,而且血液中大部分是水,营养含量较低,如果蝙蝠三天没进食就会被饿死。
有数据表明,每天晚上成年蝙蝠中大约十四分之一的个体无法找到食物,会饿着肚子回来,未成年个体的这个比例更高,达到三分之一。
每只蝙蝠都可能面临食物匮乏的窘境,面对如此容易被饿死的情况怎么办呢?
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会共享食物,吃饱血的蝙蝠会通过类似于反刍的方式将血液喂给挨饿的同伴。
科学家拍摄到吸血蝙蝠分享血液的画面
当然分享不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分享食物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尤其是在母亲和子女之间。那么,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是如何培养出这种互利关系呢?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行为生态学家Gerald Carter研究发现,没有亲缘关系的吸血蝙蝠会通过相互梳理毛发建立起“友谊”,而且这种友谊会持续下去。
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两个地理相隔较远的野生吸血蝙蝠种群,确保着两群蝙蝠彼此间并不熟悉,之后科学家对它们进行了22个月的研究。
研究人员会将来自不同区域的吸血蝙蝠放在一起,并故意“克扣”其中一些蝙蝠的食物,以此来研究它们会如何与“室友”互动。
实验流程
科学家发现,蝙蝠会通过互相梳理毛发来示好。理毛能帮助蝙蝠去除寄生虫,保持卫生并减少疾病。通过这种策略性的“交友技巧”,蝙蝠会换取分享血液的机会。
而且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在两个“孤独”的个体中。来自两个不同种群的蝙蝠放在一起,它们都接触不到之前的熟悉的朋友,只能相互抱团取暖。
如果把来自另一个种群的一只蝙蝠放到来自同一种群的几只蝙蝠中,那么这一个“外来人员”就很难融入到这个小团体中,它就很难得到分享的食物。
“吸血鬼”里也有小团体
是不是像极了人类社会?
最后科学家们将蝙蝠身上安装了微型传感器——用于监测它们的活动,随后将蝙蝠释放回原来的栖息地。有趣的是,在回到原来的种群之后,这些曾经在实验室生活过的蝙蝠们之间更加亲密,更乐于跟彼此分享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