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读出新我
小编说:
在第12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暨“新教育·新生活”观摩研讨会举行期间,河南教师读书会“带一本书去学校”第009期读书交流活动“读出新我”走进了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山学校。沙龙上,跳动着青年教师阅读智慧,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教师要坚持阅读,读出新我。
每一天都是新的,自己也是新的,多值得庆幸!
读书沙龙上,河南教师读书会的几位会员与洛阳高新区等新教育实验区的教师代表们,围绕新教育实验的一些经典著作,展开了交流。同时,还有一些老师就此主题参与了网络分享会。来看,小编为您呈现读书沙龙上老师们的精彩发言片段。
本期线下海报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如果没有书和新教育
□ 薛志芳
如果没有书和新教育,我本人、我们的教师团队,以及我们学校,绝对走不到今天这个高度。
生命中有很多的“暗处”,我们并无觉察,但它们是我们事业进步、人生跃迁、生命质变的巨大羁绊和真正困难。书就是那一盏盏灯、一颗颗星,照亮我们,使我们看到自己的真实所在,照亮我们行进的前路。
新教育因其朝向生命和生活的宏大使命,及其扎根田野的灵动和鲜活、精准厚实的行动和智慧,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好教育和真教育。我觉得,新教育基于我们的教育哲学和价值取向,是我们内心的真诚抉择。
我读了很多新教育实验方面的书,有朱永新老师的,有新教育实验团队核心成员的,还有很多新教育实验学校及其榜样教师的……大量的阅读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获得很多学习样本,我们的办学思路日渐清晰明确。我认真思考和特别在意的是,如何把这些觉悟到的点点滴滴,真真实实、透透彻彻地“活出来”“做出来”,变成我们自己的套路、动作,从而濡染师生的心智模式,变革学校教育的结构与品质。我们一点点思索,一点点探索,从点到面,从一开始的简单做加法到现如今极力去做顶层设计,从前期的粗枝大叶到当下的精雕细琢,也是从读书悟道到知行合一的过程。
在这期间,我渐渐懂得了什么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与“浮名”“虚利”相比,我觉得我们内心的强大、师生的“自我进化”、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追求……那种生命的壮阔、润泽和丰盈,才是我们真正的向往和热切的期待。
(作者系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校长)
阅读改变人生
□ 赵域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阅读观》是我们学校老师共读的一本书。朱教授在书中用五句话诠释了他的主要阅读观点。其中,直接引领我们教师成长的是这样一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读这个章节时,我想到了学校里的一位老师。以前,这位老师除了课本、教参,几乎不读书。后来学校开启读书之旅,他拿到了共读的第一本书《致教师》,没想到他竟然坚持读了下来。近两年每天分享读书心得他从未间断。最近一次的读书分享中,他向新入职的教师介绍了读书经验。他说:“我的阅读之路是从《致教师》开始的。书中教师来信提到的问题,很多都是我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朱永新教授的回信常常让我醍醐灌顶。我就把这些体会记下来,每天坚持写读书感受慢慢就成为习惯。白天工作忙,我就晚上写;外出学习,我就在高铁上写;生病了,边输液便在手机上记录……就这样,不到两年时间,我和老师们互相鼓励着,竟然共读了十几本教育专著,撰写读书评论和心得上千条。去年我参加论文比赛,竟然获得了省级一等奖。我想,这就是坚持读书写作的额外奖赏。”
这位老师的成长是迅速的,也是显著的。他在“共读”中找到了方向,在“写作”中积淀起专业素养,在教师团队互助中幸福成长。
我希望,不仅是在学校,人们都能够开始“共读”“共写”,从而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的思想基础。那时,我们将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真正实现“共同生活”。
(作者系洛阳高新区柳行小学校长)
启蒙我专业阅读的一本书
□ 党玲芬
从2009年开始,我在教室里开展新教育儿童阅读课程实践,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这个时候,我遇到了魏智渊老师编著的《构筑合宜的大脑》(《教师阅读地图》)。
首先,这本书让我学会依据知识结构规划自己的专业阅读。这本书提出,一个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50%)、专业知识(20%)和人类基本知识(30%)。在具体一节课上起作用的,除了本体性知识,还包括教育学原理,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我开始有意识地遵循“阅读地图”,拓展自己的阅读。阅读结构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其次,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体会到专业阅读的关键是研读“根本书籍”。我寻找到了自己的根本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通过这本书,我按图索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书,逐渐开拓着自己的读书疆域,形成了自己的阅读体系。在阅读中,借助对作者思想的理解,观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育认知。
再次,读这本书,我改变了阅读方式,由感性阅读走向知性阅读。感性阅读是一种简单的信息接收过程,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知性阅读是指通过对书籍信息的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甚至重建。阅读方式转变了,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反思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到现在9年了,我在专业阅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这本书成为我专业阅读的启蒙书籍。
(作者系第五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孟州市大定小学教师)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 唐芳
我接触新教育的书籍不多,对新教育的了解多来自于身边的一个朋友。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是我自己寻来读的。
书中说,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它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干老师用大量的课例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前人匠心独运,只要用心体察,阅读的过程就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
读完此书,我开始思考自己心中的理想课堂。首先,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而且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活力。再次,教师要敢于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坚持反思,会让我们的教学行为得到进一步完善,业务素质逐步提高,逐步达到理想课堂的至高境界!
(作者系第六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鹤壁市明志小学教师)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读《新教育》,做新教师
□ 李琳
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有三点。
第一,新教育的“四大改变”让我学会了将工作分类。四大改变中有三个“因变量”: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校的发展模式。在“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中,朱永新教授提到:学校管理的灵魂和核心,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我认为,教师应自觉地把自己在专业上的提升,作为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新教育的“每月一事”让我学会了解决班级具体问题。从1月到12月,每月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围绕这一个主题深入开展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种做法对我建设班级有着重要启发。我把班级的各种问题通过主题周、主题月活动来解决。比如“班级卫生月”,全力解决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班级卫生问题,养成卫生习惯;“班级故事写作月”,引导学生每天记录班级故事,养成写作的习惯;等等。
第三,新教育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力量。从2016年开始,我尝试进行书香班级建设。有人说,班级阅读、班级故事写作、班级背诵活动这些根本不是建设班级的方法,只是语文学科活动。但读了《新教育》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事实告诉我,阅读、背诵、写作,是建设书香班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改变学生生存状态的重要方式。
(作者系林州市市直第三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