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令人限入惶恐状态。据说最初的传染源来自蝙蝠,一时间,蝙蝠的形象变得丑恶起来。
蝙蝠,真的是美味吗?为啥有人要吃蝙蝠?
事实上,蝙蝠的形象确实不佳。蝙蝠虽然能飞,却不属于鸟类。它的头长的象老鼠,样子丑丑的。连专以捕鸟为食的鹰隼一般情况下都不以蝙蝠为食,除非饿得受不了,又捕不到其它猎物的特殊情况下,才偶尔以蝙蝠为食。这一现象,有诗为证,而且写这首诗的人还不是无名之辈,而是大名鼎鼎的梅尧臣。
梅尧臣是宋代人,他有许多诗文留传后世,最著名的一首诗要属《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首诗曾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
梅尧臣是个很严肃的人,生活中也很严谨。欧阳修很看重他,曾向皇帝举荐,梅尧臣得以官居国子监直讲之职。但奸臣贾似道嫉贤妒能,梅尧臣官场并不得志,倒是在诗文上很有建树,曾参与过《新唐书》编纂。
听朋友讲述鹰捉蝙蝠的故事后,梅尧臣来了兴致,便写下了这首诗。
原诗品读诗是生活的反映。这首诗的题目是《孙曼叔暮行汴上见鹘击蝙蝠以去语於予》,原诗如下:
野鹘性决裂,所食唯狞飞。
小鸟不入眼,拳发强弩机。
日暮未有获,岂择大与肥。
瞥下攫蝙蝠,去以填肠饥。
休笑老鸱饱,衔得腐鼠归。
这首诗的题目较长,而且也有些拗口,更不简洁,意思是朋友孙曼叔在汴上傍晚时看到老鹰捉蝙蝠这现象回来后讲给我听,我便写下这首诗。
从诗题上可见,诗中所描绘的现象,并不是梅尧臣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孙曼叔的讲述而写的。
这首诗大意是这样的:
鹘是一种性情凶猛暴烈的鸟,专门以飞鸟为食。一般的小鸟,鹘是看不上眼的,专门捕捉形体较大的鸟儿。这是因为,鹘的出击速度非常快,就象是强弩一样。
但也有例外,傍晚时分,鹘也没猎到食物,没办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挑肥拣瘦了。一眼看见有蝙蝠在飞,索性就捉来蝙蝠充饥吧。
千万别笑话那只苍老的鹰啊,你看它虽然吃饱了,但还不是衔回些已腐乱的死鼠吗?那是以备不时之需啊。
以上是对诗的大概意思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