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为什么白天不出来,蝙蝠为什么不白天出去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25 17:48:45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白天,我们是看不到蝙蝠活动的身影的。原因是:蝙蝠的飞行速度很快,但它的视力并不强,又很怕光,捕食和躲避障碍物主要靠声波的反射。所以蝙蝠的活动时间总是黄昏之后和夜间。在这样的条件下,老鹰要想捉到蝙蝠是非常不容易的。

蝙蝠为什么白天不出来,蝙蝠为什么不白天出去(5)


诗中描绘的鹰,之所以在天己黄昏时还捕捉蝙蝠,看来是饿得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迫不得以的一种行为。天黑下来之前如捕不到猎物,恐怕就要挨饿了,这是鹰的最后希望。

鹰捉蝙蝠现象,让梅尧臣悟到了什么

鹰捉蝙蝠吃,一个很普通的生活现象,又非亲眼所见,梅尧臣对此事兴趣为什么这么大?他从中悟到了什么?在诗中他想表达的又是什么?

一、看似写鹰,实则喻人

生存是第一需要,这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的本能。而要生存下来,进食是必须的。司马迁在《郦生陆贾列传》中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表述的就是这个意思。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老百姓能够吃饱肚子,这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果连这一最本的诉求都满足不了的话,天下大乱就在所难免了。

蝙蝠为什么白天不出来,蝙蝠为什么不白天出去(6)


鹰在饥饿的情况下,对食物就不会过分挑剔了,别管大与小、肥与瘦,能添饱肚子就行。人不也是这样吗?条件好时,对饮食就格外讲究,连孔子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国游说时就讲究不了了,能吃上粗茶淡饭就谢天谢地了。

人,总要适应客观环境,“退而求其次”,这标准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诗中对鹰捉蝙蝠的描述,实际上,就是想说明这个道理。从“小鸟不入眼”到“日暮未有获,岂择大与肥”,等描述,都说明鹰的标准在降低。低到什么程度?连平时都瞧不上眼的蝙蝠,此时也是最佳的美味。这就是条件作用的结果。

鹰是这样,人,不也是如此吗。

蝙蝠为什么白天不出来,蝙蝠为什么不白天出去(7)


二、把握机遇

黄昏时分,正是鸟儿该入巢的时候,所谓的“忙食”时间巳过。而诗中所描述的鹰,虽经一天忙碌,却没捕到任何猎物,想必此刻巳是饥肠辘辘。归途中,恰遇蝙蝠,这对鹰来讲,无疑是个良好的机遇。把握住这个机遇,捉到蝙蝠,饥饿的问题便迎刃而解;错过这一机遇,便会忍饥挨饿到天明。

鹰的选择是对的,果断出击,这才上演了如诗题目所讲的“鹘击蝙蝠”的一幕。那场面一定是非常壮观,撼人心魄。不然的话。孙曼叔绝不会向梅尧臣讲述此事,梅尧臣也绝不会把这事写入诗中的。

对机遇的把握,首先是要看到机遇,这是前提。其次在于把握,这是关键。再次是行动,因为机遇有可能稍纵即逝。

诗,描绘的是画面,然而,这画面里有作者想要说的话。鹰捉蝙蝠,读者的感悟可能不同,但总会有感悟。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