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北方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鄂尔多斯南过长城,三面环黄河,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重要通道,亦是农耕与游牧文化碰撞的交融地。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交流碰撞下,鄂尔多斯地区的贵金属制品以实用性强、体量小、动物装饰题材为特点,成为中国众多文明色彩中尤为独特的一抹。
1972年冬,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阿鲁柴登发现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匈奴金银器共计200多件,是两千年以前匈奴王的遗物,鹰顶金冠饰是这批匈奴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战国·鹰顶金冠饰
内蒙古博物馆
这件重1394克、体积不大的冠饰,由鹰形金冠顶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
在半球体的冠顶上,立有一只呈俯视状展翅欲飞的雄鹰,鹰的翅膀呈微波状,完美呈现了其展翅飞翔时的受力情形。鹰喙呈内钩状,是制作者极力突出的部位,以表现其凶猛。鹰的身体是黄金制造,而脖子和头部则是两块绿松石细致拼接而成。半球体上,4只狼正在咬斗4只盘角羊。整个冠饰展现了雄鹰俯瞰狼羊咬斗的场景。
金冠带由上下两个黄金圈组合而成。主题纹饰为绳索纹,上圈仅半圈,两头卧虎造型,用销子卡入下圈,销接方式很有特色。下圈造型与上圈相似,但是完整的圆形,由两个半圆对接而成。接口处恰在耳部上方,制作者在此设计了盘角羊和卧马相遇图,巧妙地将接口隐藏了起来,也很方便佩戴。在整个金冠带上,虎张口露齿,羊巨角盘卷,马低首伏卧,极具风格。
这件战国时期的鹰顶金冠饰,被誉为“草原瑰宝”。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贵族金冠饰,它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北方民族精湛的贵金属工艺水平,也见证着“胡服骑射”带来的汉匈文化交融。
“天工之物”明信片套装
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春节少不了要拜年,一开始拜年主要在家庭成员内部进行,唐代以后就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社交意义的礼仪行为,由名帖演变而来的拜年贴也随之出现。宋代,拜年帖盛行,称为“手刺”“门刺”,明清则称为“寸褚”“红单”,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等祝福语。简单地说,这就是早期的贺年卡。
江西省博物馆应时推出 “天工之物”明信片套装,过年时把祝福语写在上面送给亲朋好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套装内含五张手绘插画风明信片,对应五件具有馆藏特色的精品文物,分别是: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商代鹿耳四足青铜甗(yǎn)、南宋吉州窑彩绘跃鹿卷草纹瓶、明代楼阁式金簪和清代绿釉镂雕球形带座香薰。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