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先祖是宋国公室,后因为宋国内乱而迁移到鲁国,到孔子已经是第六代了。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大将叔梁纥(孔纥),也做过地方官陬邑大夫。叔梁纥有一妻一妾,妻子施氏生九女,无子,妾生有一子,名孟皮。但孟皮从小腿脚有毛病,按照当时礼法,他不适合当继承人。
于是,叔梁纥在69岁时遇到了17岁的颜征在,第二年,颜氏生子,取名仲尼。孟,是老大,仲是行二,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孔老二。
史载,叔梁纥与颜氏是“野合”,即颜氏是没有名分的,孔子是私生子。
当时各诸侯国礼崩乐坏,竞争激烈,都在争夺人口,鼓励生育,所以,像孔子这样的私生子并不受歧视,只是不能继承父亲的遗产。
孔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除了优秀基因,就是“士”的身份。这个身份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身份只能只能靠继承,买都买不到。如果没有这个身份的话,孔子连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孔子了。
一,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带着孔子离开孔家,独自生活,也有可能是回娘家生活。但不管怎样,孔子的童年是比较苦的。
春秋时期,有钱有权的家族对祭祀和丧葬比较重视,会雇佣很多人帮忙。孔子从小就在祭祀、丧葬场合帮忙,来赚钱补贴家用。
祭祀、丧葬仪式恰好是最能体现周礼的场合。因此,孔子对于周朝的礼制特别熟悉,掌握很好。
按照周朝制度,士族子弟是可以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因此,孔子可以接受周朝的“义务教育”,学到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时就开始懂得了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孔子打听到父亲的墓,将父母合葬。
颜氏一生,虽然贫苦,却很满足。她出身底层,属于“野人”(住在城外的人),“丈夫”和儿子都是士族,实现了人生逆袭。
放在今天,如果这么说,会被喷,但在等级森严的周朝,就是这么现实和残酷。
二,青年时期(结婚、生子)。母亲去世后,孔子开始以士的身份找工作和参与社会事物,并与哥哥孟皮相认。
十九岁时,在哥哥孟皮的张罗下,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时,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很高兴,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
国君为什么这么重视孔子?
其实,按照鲁国传统,每一位士族有了孩子,国君都会送上礼物。只是,当时鲁国国君已经快被权臣架空了,所以,赏赐的礼物也不丰厚。
后来,孔子有了女儿,国君赏赐了一只麻雀。于是,孔子的女儿就叫孔雀。
三,壮年时期(开办学校)。孔子27岁时创立学校,以此来谋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
为了扩大生源,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前,只有士族才能接受教育,现在不论什么身份,只要交学费,学费是十条腊肉,都可以进孔子的学校学习。
值得一说的是,孔子这么做是违背周礼的,但当时礼崩乐坏,也就没人来管这件事。
一开始进入孔子学校学习的,以寒门子弟为主,这些人出类拔萃的比较少,最出名的就是子路。
但开办学校还是轰动了鲁国,甚至外国人也开始知道了孔子。其轰动效果大概就相当于戊戌变法时创立京师大学堂吧。
孔子三十四岁时,孔子迎来了身份最为显贵的学生——南宫敬叔,是鲁国第三大权臣孟孙氏的公子。
孟孙氏出使楚国,因不懂周礼而受辱,于是让儿子南宫敬叔向孔子学习周礼。
南宫敬叔非常尊敬孔子,与孔子一起去周朝首都洛邑公费旅游,并拜见了周朝图书馆馆长老子李耳。
收南宫敬叔为徒,拜见天下闻名的老子,让孔子声名大振,从此孔子的学校再也不缺学生,各国士族都送孩子前来学习。
子贡、子张、子夏、公冶长等都是外国(鲁国之外)人。
四,从政之路的开端。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到齐国。孔子去齐国见鲁昭公。这是孔子第一次参与政治。但这一次,孔子并没能如愿见到鲁昭公。
孔子见到了齐景公,并受赏识。齐景公准备重用孔子,但晏子等人不待见孔子。毕竟齐国是商业国家,孔子那一套,晏子看不上。
孔子在齐国当了二年多的闲职。37岁时,孔子因受到排挤回到鲁国继续教书。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孔子的学校由弟子们操办。
五,从政的巅峰时期:位居国相。孔子48岁时,季氏家臣阳虎架空季氏,掌握了鲁国最高权力。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季氏架空国君,却又被家臣架空,礼崩乐坏到极致。
阳虎要求孔子出来当官。孔子被迫答应,但最终未能成行。
孔子50岁时,公山不狃凭借费邑背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时,鲁定公听说阳虎等人都征召孔子,认为孔子有才能,可以为我所用,就召见孔子,并让孔子当了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成为鲁国国相级别的人物。
当然,鲁国国君当时已经没什么实权,被国君任命的孔子,政令不出国君的地盘,只是名义上的鲁国二号人物,但这也很了不起了。
这一年夏天,孔子随鲁定公与齐景公相会于夹谷,这就是夹谷会盟。
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夹谷会盟是孔子政治事业的巅峰。孔子为国谋利赢得了鲁国人的尊重,在各国也都成为知名人物。
孔子54岁时,为了削弱鲁国三个权臣“三桓”的势力,主持“堕三都”,主张拆毁三座重要城市的城墙。
由于鲁国国君实力弱和孟孙氏的反对,“堕三都”最终半途而废。
一年后,孔子与季氏不和,只能带部分弟子们周游列国。
六,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过卫、陈、蔡、楚、郑、叶等国,不断向各国当权者推销自己的主张,有时成为座上宾,有时遇到困难和危险。曾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孔子笑着表示认同。
孔子是因为与季氏不和而愤然出国的,不好意思直接回国,于是一直在国外待了十四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卫国。
孔子68岁时,弟子冉有率鲁国军队击败了齐国。
季氏问冉有,谁教你的军事指挥才能?
冉有回答,是孔子教我的。
在冉有说和下,季氏派人用重金请孔子回国。孔子终于有了台阶,于是回到了鲁国。
七,孔子的晚年。孔子回到鲁国后,还想从政,但不被允许,只能从事教育事业和文献整理,整理了《诗》《易》《春秋》等。
孔子69岁时,孔鲤去世。
70岁时,颜回去世,孔子很悲伤。
72岁时,卫国发生政变,子路被*。孔子的悲伤前所未有。
群弟子中,子路、子贡与孔子的关系最好。孔子与子路亦师亦友,子贡则如同孔子的儿子一样。
73岁,是孔子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孔子一直在患病,天天去大门口等候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孔子等到了那个人,“埋怨”到:你怎么才来啊!
来人正是子贡。
孔子向子贡交代后事,除了交待私事,就是如何安葬,以及孔子学校的营运等。
孔子死后,葬于城北。多数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子贡为孔子守孝六年。
子贡是当时的首富,与吴国权臣伯嚭是铁哥们,与各国有权势的人称兄道弟,鲁国都要倚仗子贡的保护。
孔子晚年多亏子贡、冉有等人的照顾,才得以安享晚年。
八,弟子们的活动。
孔子死后,弟子们在孔子学校待了几年就产生了不和,同时,弟子们也都有不同的志向,开始分道扬镳。
曾参、有若等人继续运营孔子的学校。
子夏去了魏国,辅佐魏文侯变法,仿照孔子在魏国河西设立学校,为魏国培养人才。
子贡继续经商,还担当鲁国的外交官,为保护鲁国而奔走。由于子贡超强的能力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很多人都说子贡贤于孔子。子贡每次都据理力争,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孔子教的,孔子比自己强太多。子贡每到一处都宣扬孔子的学说和美名。
其他弟子有的凭借自己的本领在各国做官,有的从事教育事业和著书立说,并不忘宣扬孔子。
孔子去世后几十年,在中华大地上的名声反而越来越大。
欢迎关注,大家说下自己的看法。
下一篇:孔子一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