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时代的许知远(左)
十八年前,他就在书中不合时宜地批判80年代的文艺工作者,指责他们软弱自怜,“只能通过怀旧让自己回到青春而强大的年代……”
时至今日,许知远依然坚持着北大赋予的理想主义和五四精神。在同龄人都在考虑房贷和二胎问题时,他仍然像大学校园里的热血青年,热衷于讨论群体的命运和宏大的议题,同时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
△ 许知远对话二次元少女
他一手创办的综艺《十三邀》,提倡观点的多样性和不同观点冲撞带来的独立思考。
在最新一期节目中,许知远就找到了赫拉利,让我们体会更多的硬核精神。
△ 确认过眼神,我们是一拨人
在许知远眼里,历史学家赫拉利像一个将前沿科技和宗教语言相结合的现代灵修导师。为了探寻赫拉利的学说和精神世界源头,他不远万里跑到了赫拉利的家乡以色列,终于发现了些许端倪。
在以色列,人们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残*,这让赫拉利很早就意识到,宗教是种强大的东西,让人无法摆脱,同时也像一个仇恨的核反应堆。为了逃避不同信仰辐射出的仇恨,他搬到了耶路撒冷之外。
摆脱束缚后,赫拉利顿悟到宗教和神话,只不过是人类想象出便于协作的虚构故事,正如美元、国家和法律。
这个理念足够硬核,因为它戳破了人们对虚构之物的幻想,激发起独立思考,从而提升自己在历史洪流下的生存几率。
设想一下,在未来世界,假如绝大多数资源都集中在少数的“神人”手中,空气、水、土壤都成为他们的私人财产,那么我们今日普遍信奉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神圣法则不就成了维持统治的工具?那时候,我们应该继续将其奉为圭旨,还是像赫拉利那样,把它当作可以推翻的虚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