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不寒无以知松柏是谁说的,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全文是谁说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01 10:49:43

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鸮胖说千字文》,我是鸮胖。在节目开始之前,鸮胖想托付一下,如果您喜欢鸮胖的节目,就请您多多关注,并帮鸮胖转发分享一下,您的举手之劳,就是对鸮胖最大的鼓励。提醒您一下,您点开鸮胖文史的图标,就能完成关注鸮胖的工作,鸮胖在这,谢谢您啦。

咱们闲言少叙,说一说本期内容。上一期鸮胖给您讲了夙兴夜寐,最开始是形容君主的,也给您讲了钟氏兄弟见到魏文帝曹丕的不同表现。如果没有印象的听众朋友,可以返回上一期,再温习一下。今天鸮胖接着给您往下讲,讲讲“似兰斯馨,如松之盛”。这其实是通过兰、松这两种植物,来表明君子应该有的品性。

其实周兴嗣写的这八个字,并不难理解,直白地翻译,就是说,君子的品行像是兰草一样郁郁幽芳,刚毅品格像是松树一样繁盛不息。其实古人对于兰草和松树的推崇,并不是从周兴嗣时期才开始的,远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对这两种植物,赋予了君子的品性。

兰草,又称佩兰。它的叶子终年常绿,而且多而不乱,姿态端秀、别具神韵。中国种植兰花的历史非常久远了,因为它的花幽香清远,发乎自然,所以也有“国香”之称。《左传》当中,就有:“兰有国香,人服媚之。”这里的“服媚”,就是“佩而爱之也”的意思。在先秦时期,士人都比较喜欢佩戴兰花。屈原在《离*》当中,就写道:“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突出自己的高洁,不与他人同流合污。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是谁说的,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全文是谁说的(1)

齐白石国画兰花

有人身佩兰,有人心就是,并留下一段梦兰的佳话。

春秋时,郑国国君郑文公有个姬妾名叫燕姞。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天使送给她一朵兰花,并且对她说:“我把兰花送给你做儿子,你只要佩戴着它,别人就会像爱兰花一样爱你。”

燕姞依梦而行,确实引起郑文公的青睐。不久之后,就诞下一子。燕姞想起那晚梦中仙人所赠的兰花,所以给儿子起名为兰。这会儿咱们暂时称他为公子兰。

过了一些年,郑文公听信谗言,把他的几位公子赶出了郑国。公子兰逃到晋国,因他为人正直,受到晋文公的信任,被封为大夫。没过多久,晋文公准备率军讨伐郑国,要公子兰带路,但公子兰却推脱了。他说道:“我虽然受了父亲的迫害,但可不能忘了父母之邦。”晋文公全齐忠义,更看重公子兰,决定这次征服郑国后,要郑文公立公子兰做世子。

郑文公得到消息,晋文公要来攻打自己。他深知自己不是晋国的对手,所以听从大臣石申父的建议,迎回公子兰,并立他为世子。晋国也因此撤军。两年后,郑文公死后,公子兰即位,就是郑穆公。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也应了昔日梦兰之语。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是谁说的,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全文是谁说的(2)

郑穆公

郑穆公因为如兰花般的品格,保全了自己,也让郑国免受兵灾。同处在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因为种兰花,为后世留下一处著名景点。

南宋的会稽地区的地方志《续会稽志》中,有这样的描述,勾践种兰渚山。这里所指的兰渚山,正是现在浙江绍兴境内的兰渚山。那勾践在兰渚山种什么呢?有人认为种田 ,但更多人认为种的就是兰花。在兰渚山附近,有一座汉时设立的驿亭,这个驿亭,取名兰亭,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正是诞生在这里。

只不过,越王勾践灭吴之后的行径,却称不上君子。

兰花不仅是代表人个人的品性,也会被古人看成兄弟情义的象征。有一个咱们熟悉的成语,形容兄弟情义的,叫“义结金兰”。这个成语,出自《诗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前半句,是咱们熟悉的。后半句,就是指同心的兄弟,谈话都犹如兰草那样芬芳、高雅。金兰一词,正是从断金、如兰二词中来的。

古人对于兰,可谓推崇备至,对于松柏,其实也喜爱非常。《礼记》当中,有这样一端关于松柏的记载:“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这里面,“柯”是左边木字旁,右边可爱的可。在这里,柯是指树枝的意思。这句话其实就很直白了,松柏有恒定的心,所以四季都不变。当然,从此也衍生出一个成语,叫改柯易叶,比喻人品蜕变。

古代人对于松柏的称赞,也经常见于书中。比如孔子,就十分推崇松柏的精神。在《论语·子罕》中,就这样写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看似直白的陈述语句,却道出了君子的品性。这也是首次提出了“岁寒后凋”的说法。《荀子·大略》中,有更为直白的表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虽然松柏作为文学意象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在初期,以松柏为题材的文章确实不多。据不完全统计,隋唐以前,以松柏为题材的文章数量不足百篇。隋唐之后,这类诗文数量激增。究其原因,鸮胖觉得,和当时的文学发展和社会现状有密切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刚刚兴起,松柏与明月、白云、翠竹等是名山大川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乏含松柏意象的佳句产生。之后,山水诗进入到发展繁盛阶段,相关佳作也层出不穷。

而且,随着社会状况的发展,松柏的意象,也是更加完善。比如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左思,就创作出“涧底松”这一意象。涧,就是山涧的涧。涧底松一词,最早出现在左思的《咏史》一诗,是这样写的“郁郁洞底松,离离山上苗。”这其实描述的是自然界的不平等,松生涧底,虽是良才,却无人知;苗生山上,虽然柔弱,却能日采阳光,夜吸雨露。其实这种不公平,也反映出左思对于西晋依靠门第选官的讽刺。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是谁说的,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全文是谁说的(3)

左思画像

其实,植物生长自有规律,人们只不过将世间万物人格化,并将各类品行对号入座。这其实是人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的一种手段。这也正是人们为什么将“梅、兰、竹、菊”比作君子,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的原因,套用孔子的一句话,与这些有优良品质的植物生活在一起,就如同“与善人居”,时间长了,自然也会被教化。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欢迎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