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关重要的巨鹿郡)
秦胜,则国祚延续,义军胜,则攻守异势。
无数山东义军,不管愿不愿意,面对生死节点都不得不前往援助,可面对秦国横扫六合的大军,他们一个个都停步不前。
时代呼唤英雄,一个英雄也应命而生,项羽以当时的大救星形象出现。
哪时的项羽,在楚国内部政治博弈中,算一个尴尬存在,叔父项梁之死,让其失去了最强靠山,年纪轻轻的项羽,威望还没有在战火中建立,也给了名义上的首领楚怀王熊心机会,作为公推的诸侯盟主,当时的熊心早没了放牛娃觉悟,而是有枭雄之心的主。
致力于抓住项梁死后,项家军军心不稳的机会,用软刀子夺权限制甚至削弱项羽的兵权。
这从援助巨鹿,出征时将领安排就能看出,怀王心腹宋义成统帅,项羽为副受宋义节制。
这让心高气傲的项羽非常不爽,宋义也毫不知死字如何写,借怀王权威,狐假虎威压制项羽。
(项羽*宋义)
矛盾不断累积,最后在宋义抵达巨鹿附近,畏敌不前时迎来总爆发。
当时情况是,宋义与诸侯联军,都在进行静坐战争,上层军官每日置酒高会,拉关系套近乎,下层士兵则饥寒交迫,缺衣少食,兵马士气在不断等待中,不断消耗锐气全失。
军中怨声载道而宋义固执己见,拒不发兵,巨鹿源源不绝的求援信也让项羽深感时不我待!
时不我待原因也很简单,巨鹿城被几十万秦军围的水泄不通,须臾将破。如果巨鹿城破,秦军会如何做?必定是对无数一盘散沙的援军发起进攻,到哪时,指望这群喝酒喝高了的人去打仗吗?
因此项羽悍然假借怀王秘旨诛*宋义,夺回军权,夺回军权后的项羽面临两个选择!
第一:回军老巢,巩固已有军权,择机再战。
第二:全军出击*将过去,战而胜之,打出自己威风,巩固军权和地位。
于当时功名未就的项羽而言,这算是个艰难的抉择。
原因也很简单,项羽虽勇,可实力不济,不仅不济,反而差距明显,所有诸侯也都畏战不前,与其说他们是来支援的,不如说是来设防的。如此情况下,自己这名义上的盟主大军一退,其它诸侯军队必定闻风而退,最后巨鹿城破,秦军士气高涨,义军就全完蛋了。
(战前形势图:李离为王离)
第一个选择选不了,项羽唯一选择只能第二个。
必须出兵,不仅要胜,还要快胜、大胜。
只有胜利才能保留义军的士气还有反秦的火种,促使项羽做出这样的决定的要素也有三条。
第一:章邯是*死自己叔父凶手,这是报仇之举。
第一:解赵国之围,是反秦义军战略面大事,赵国地利,资源及被占领的后果,太过严重。
第三:则是最重要的一点,义军需要一场胜利打击敌人士气,鼓舞军心,要不就要土崩瓦解。
于私于公于战略面而言,项羽都有非出兵不可的理由,唯一需要商榷的就是战术面。
战术如何安排,是常规进军还是曲线迂回或伏兵出击,貌似都没效果,敌我悬殊太大,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如此只能想方设法将通过博弈将自己优势最大化,将敌人弱点放大化。
为一战必胜,项羽决定先试探试探秦军,随后小心翼翼派出先遣队弄了场前哨突袭战!
一场突袭战摸底,居然小胜,让项羽信心大增,有门啊,这围城大军,眼中只有旦夕可下的巨鹿,对于城外援军并不重视,有门就行,就怕章邯严阵以待那就没得打了。
(试探一波在总攻)
有了侧重点,项羽终于知道如何办了!
面对歇斯底里求援的巨鹿守军,猛将兄项羽开始了一轮历史上著名到无以复加的*操作。这操作,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步:下达楚军全军渡河命令。
第二步:渡河命令下达后,规定全军每个人仅带三天干粮。
第三步:渡河前,将所有的炊具都给打破,渡河后将自己的退路渡船全部凿沉。
如此三步走,层层递进,步步制造军队无路可退的气氛,随后项羽又身先士卒引导士气爆发。
哀兵必胜,绝路求生,一人拼命十人难挡,千人拼命,万军任纵横。更何况这领兵大将还是以勇战敢斗闻名的项羽。
看着自家主将,一马当先冲在最前,后续子弟兵各个都是亲族故交,叔伯兄弟,谁要在这个时候退后,甚至当孬种,活着回去了不是成了笑柄?
无数不属于项家军核心的兵士也随之冲锋,既然没有退路,那就冲锋冲锋在冲锋吧!
如此将士同心用命下,战神项羽带着嗷嗷叫的楚军,成了秦军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