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战连胜)
一路九战九胜,一举*到秦军后方,断绝秦军粮道。
好吧,这看上去威猛的秦军,不过纸糊老虎,骁将苏角、涉间被*,大将王离被俘,秦军北方军精锐土崩瓦解。隔着战场还有距离的章邯军一看,项羽军这么猛,一时慌了神。急火火的撤了围城军队,准备跑路。
隔河观火的诸侯们,一看项羽厉害啊,打的秦军鸡飞狗跳狼狈不堪。顿时都不怂了,只见他们小心翼翼开始试探性前进,一看前路无人,立马趁火打劫,痛打落水狗。
就这样,项羽成功了,留下一场传奇的战役,和一个光耀古今的典故“破釜沉舟”进而在传奇和光耀过后,将义军和秦帝国的战略态势彻底转变。
此战过后,秦军主力伤亡惨重,再也没了主动进攻能力,秦军战略重点也从剿匪,变成自保,最后自保不成,灰飞烟灭。
战役讲完,估计小伙伴会问我,这博弈对赌在哪?其实巨鹿之战背后,处处都有博弈对赌的影子。
博弈对赌是什么?不过是双方依托无数内外条件,权衡搏斗争先的过程而已。
这场博弈战,关键的从不是项羽个人多牛逼,多厉害,这只能算助力。
博弈的关键,其实是项羽在战前所做的无数准备,进而在这无数准备后,一点点扭转差距,将己方实力发挥到极致,同步迷惑甚至削弱地方。
(博弈是门课程)
这所有博弈和对赌,围绕的因果律也不多,有如下三条。
第一:勇敢的项羽,在战前是以承诺者姿态,甚至画饼子的老板形象出现的。
勇猛无双却是项羽标签,但个人勇力在战场从不是第一位。
第一位应是激发部队潜力,项羽用一马当先冲锋做鼓舞士气手段,即是性格本能也是现实需要。
正是基于本能还有需要,项羽才有了战前,先决定渡河,后决定带三天干粮,极致后续破釜沉舟。步步继续力量后,在慷慨激昂的说“有进无退,灭此朝食”的话语。
其实激励的话,将领都会说,比如“我为先锋随我破敌”,“旗帜就是战线,后退斩”之类。但都没项羽聪明,项羽高明处就在与“有进无退,灭此朝食”后半段。
灭了他们我带你们吃香喝辣,这典故无疑让我想到曹操望梅止渴,都是暗示预期,也都是承诺,这不就是画饼子给情怀吗,但在关键时刻就是有用。
(画饼子也是学问)
第二:他算准敌人,秦军心理进而在心理战中占据优势。
军队心理其实和士气是划等号的。
战前形势而言,秦军无疑占尽上风,无论兵力,粮草,士气,都是秦军占上风。章邯军,节节胜利,打的义军狼狈不堪,现在又大军围城,还有援军支援,心理层面无疑是占上风的。在优势心理层面,配合士气加持下,秦军无疑都是骄兵悍将,对河对岸的义军充满不屑。
可项羽军情况如何?
项羽楚军组成中,占据骨干力量的是随项羽从江东而来的江东子弟,他们都是精兵也都是忠诚的猛士,可他们并不占多数,更多士兵都是普通士兵,甚至弱兵,精兵带头弱兵殿后,督战队最后,是战争进攻梯队常态,层级分明自有其好处,也有坏处。
如果弱兵在前,战斗不利,督战队*都*不完部队难免崩溃,如果精兵在后,前线弱兵一样会溃退,麻烦更大!
让所有士兵都成精兵,就成了项羽思考的问题,他的答案也很简单,将游离不定,随精兵冲锋的弱兵,战斗选项从进攻撤退两个,变成只能进攻没有后路一个,这就是破釜沉舟另一层妙用。
后路都没了,战场上只有前进选项,没有后退选项,后退只有三天粮食不说,后方就是河,退无可退,请问你是打还是不打?是拼命打还是消极怠工?
很多时候,所谓的危机,甚至绝望往往会是转机,进而获得希望。
(一方都是精兵,一方士兵分级)
第三:信息不对等引发的思维差距,让项羽军在战术层面,进攻多了出其不意效果。
战争的核心是什么,军事力量是一层,另外一层就是不同情况的应对,也算博弈的精髓。而应对基础则是基于人性,还有认知甚至情报兵法的多维分析。
章邯是知兵之人,也是深谙兵法的大将。因此,他就会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势。
在章邯看来,不会有疯子会如项羽一样,自断退路,自断粮草,自断性命。
基于三个自断的心理判断,章邯对项羽军的认知就是,这和平时的军队区别,即便强悍也不可能强到哪去。可这却成了战争胜负手,基于思维定势判断敌情的章邯,没有想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如何勇猛,疯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