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研究了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份期间所采取的样本数据,发现新冠病毒目前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并且这三类病毒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A类病毒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与从穿山甲、蝙蝠身上提取的病毒相似程度最高;B类病毒主要是我们国家扩散的病毒,目前该类病毒还没有传出亚洲;C类病毒主要分布在欧洲,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早起肺炎患者体内都发现该类病毒。
也有专家称,新冠病毒演化可能已经演化了二十年。
如果从根源上论起,病毒到底从哪里来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5万个排一起,
我们才能看见它
能叫活的生命体吗
病毒颗粒小,从几十纳米到二三百纳米。
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最小单位是毫米。一毫米等于10万纳米。如果一个病毒20纳米的话,意味着5万个病毒排在一起,我们的肉眼才可以见到。
病毒这么小,没有细胞膜、细胞壁,更没有像叶绿体、线粒体这些可以转化能量的细胞器来维持生命。从这个角度看,病毒还能叫活的生命体吗?
病毒结构也极为简单,只有一些蛋白质外壳和核苷酸序列,不能单独复制,必须依赖活细胞——利用活细胞的遗传物质和氨基酸进行复制。
一旦启动复制,至死方休离开活的宿主细胞,不能繁衍后代,这还能算是生物吗?况且,离开活细胞,病毒便处在静默状态,安安静静的,不耗费任何能量,也不产生任何废物。
可是,它们一旦进入活细胞,便会疯狂地利用宿主细胞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复制自己。不复制则罢,一旦启动,繁衍生息,不能停止,直到宿主的免疫系统*灭病毒,或者宿主细胞全部停止呼吸,病毒跟着死亡。
不像人类这样的高级生命体,损伤和修复过程在一定范围内能自我调节,如果完成损伤和修复,便会停止复制。病毒没那么聪明,一旦启动复制,似乎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至死方休。
究竟,病毒复制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呢?似乎它的目的只有死亡,要么自己死,要么宿主死。
那些共生共存下来的,最后的结局也是一样,只是时间长短不同罢了。
没有毒素,却能“整”死宿主病毒的本意并非要宿主细胞死亡,如果假设它也有思维的话。因为病毒并没有毒素,几乎不会主动攻击宿主细胞,造成细胞的损伤、破坏和崩解。虽然病毒复制的数量多到足以令细胞“撑破”,但子代病毒不断地从细胞里释放出来,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宿主细胞被破坏的呢?
一方面,病毒复制所需要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是宿主的,它占得越多,宿主细胞自己的便越少,竞争的结果是,此消彼长,细胞自己因营养不足而复制修复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无论是“撑破”细胞,还是竞争营养,都不是病毒损伤细胞的主要原因。细胞损伤(或发病)的主要原因来自宿主自己,即宿主自身的免疫功能。
拿人体来说,人的免疫系统识别“敌我”或“非己”的功能使得病毒从进入人体开始便遭到免疫系统的围剿。可是,别忘了,战场是在人体内——在人体的细胞里。
由此看来,人体尽管结构复杂,生命过程高级,功能也先进强大,但面对一个小小的病毒,却在识别、清除和容纳的过程中,失误连连,以至于自己把自己破坏得一塌糊涂。
与宿主同归于尽,不符合生命法则表面看来,病毒复制的本意是为了死亡,但显然并非如此。
没有哪个生命体非得要抱着同归于尽的方式去寻求生存——这不符合生命法则。
生物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无数的RNA,病毒也不例外。在被发现的数千种病毒中,我们关心的是它们是否致病,如何攻破宿主细胞。要知道,致病病毒各有其“攻占”的细胞,进入细胞各有其结合的受体。在千万年的进化中,病毒依旧保持如此好的记忆力——如果说它们也有记忆的话——显然是有的,只是不被我们理解和接受罢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病毒起源于何时?它们的记忆又来自哪里?它们如此精干短小,只有密码子和简单的保护衣壳,在极寒之地,照样不灭,只是静默,真应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句话。
难道在N多年前,这个宇宙遭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生命以病毒这样的形式保存下来?
如果我们打开思维,想得久远些,放眼未来,看得更加长远,如果我们能够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或许便能理解病毒其所存在和复制的意义,或许我们便能学会保存自己的方法,而非一味地扬言要和病毒开战,要战胜或消灭病毒。
来源:健康报网
编排:安妮
晓玲医生“温心”提醒您:关注4·20世界痛风日
太极山泉水,天然弱碱性水(PH值:7.8-8.3),中和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