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为貘的枕头。/wikicommons
只要有貘陪伴,人们就相信自己能够睡个好觉。
除此之外,貘也经常出现于江户时代(1603 年至 1868 年)的建筑装饰里。尤其在寺庙、神社中(如宝戒寺 Kamakura、 八云神社 Tokiwa),食梦兽的雕塑常常出现在屋檐下方,以帮助人们抵御噩梦邪灵。
食梦兽的雕塑常常出现在屋檐下方,以帮助人们抵御噩梦邪灵。/onmark网站
明治时期的作家小泉八云,在小说《怪谈》中也提到了食梦貘。小泉八云写道:“它本领殊奇,能吞噬人的梦。”
有趣的是,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貘一开始却却没有“食梦”的功能。
貘的最初原型可追溯到《山海经·西山经》,“兽多猛豹,鸟多尸鸠。”其中,猛豹被认为是汉字“貘”的原型出处。
猛豹被认为是汉字“貘”的原型出处。/清《山海经图鉴》
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其所著《山海经笺疏》中认为,“猛豹即貘豹”,即一种豹子;而晋代的风水大师郭璞则认为猛豹是一种类似熊的动物,“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
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也记录了“貘”,原文是:“貘,白豹”,注解则为:“似熊,小头????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在《尔雅》相应的插图中,貘却有了“象”的样子。
在《尔雅》相应的插图中,貘却有了“象”的样子。/艺学轩影宋本《尔雅音图》
正如《尔雅》所示,这一时期的貘并不吃梦,但却是一个牙口极好,能吃铜、铁以及各种坚硬东西的怪物。
直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貘屏赞》中对貘的形象做了具象生动的描述——“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民间俗称“五不像”。
可见,日本神话中貘的形象也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