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个人简介,陶渊明一生做了几次官员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03 03:18:48

过了没多久,陶渊明产生归乡之情。恰逢妹妹病逝,陶渊明请求辞去官职,再次归隐田园。这一去,陶渊明便再也不入官场了。

具体算算,陶渊明前后五次当官,在官场里痛苦挣扎十二年。本来愿望“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结果官场的勾心斗角让陶渊明无法适应。

加上本性热爱田园、自由,使得陶渊明义无反顾地五次当官,五次还乡,宁可穷,都要坚持自己的本心。

依我之见,陶渊明能五次出山,不完全是为了挣取生活费。

民间有句俗语,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陶渊明再怎么着是个文化人,恰逢乱世,曾有过救国救民的念头,但每次当官总是有些事情令他不如意。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陶渊明在一次次出山归隐的过程中,逐渐累积的信心被全部打散。

第五次当官经历结束后,他是彻底死心,再也不想陷入尘世,尤其是这混乱不堪的官场。

陶渊明个人简介,陶渊明一生做了几次官员(9)

三、审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魏晋南北朝,特别是东晋之后的朝代,社会上一度流行玄学之风。

玄学是一门庄子哲学,其核心是老、庄推崇的道,基本精神就是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这种精神必然深刻影响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和形成与发展,尤其是酷爱学习的东晋隐士们。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产生了强烈的审美需求。他们为了超脱凡尘、陶冶情性,纷纷归隐自然美的山林中。

讲得更直白点,逃离了官场生活的陶渊明感到身心畅快,他一边种着庄稼,一边欣赏这良辰美景,生命随着时间自然流淌,这一切给他带来的最真实畅快的体验。

陶渊明早已看破尘世,他活明白了,与其追逐虚无缥缈的救国救民,倒不如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正因如此,陶渊明才一口气写了五首《归田园居》,详细描写了他所见识到和脑袋里想象的田园风光,包括著名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个人简介,陶渊明一生做了几次官员(10)

四、研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农活之余,陶渊明特别喜爱读书,他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从读书中得到快乐,不是将其当做攫取名利的手段,这是陶渊明一生信奉的准则,也是许多东晋南朝隐士隐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隐士潜心研究、笃学不倦,达到令世人惊叹的程度。

包括葛洪、陶弘景等追求长生之人终日隐居于山间,研究养生之法,具有强烈的研学需求。

从事研究学习、聚徒讲学需要有一个清净、自由的环境。当时的社会充满黑暗与动乱,为了便于研究讲学,他们不得不找一个清静、自由开阔的地方,满足于研究学问、追逐审美等诸多需求。

无人打扰的田园山林,便是最好的去所了。因此,研学需求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东晋南朝隐士隐居山林的一大推动力。

陶渊明个人简介,陶渊明一生做了几次官员(11)

在东晋南朝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需求是十分复杂的。

与其说他们是主动躺平,倒不如说因为各种各样的需求选择归隐山林。在幽美的山林中寄情于山水,或研究学问,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促进了山林的文化建设。

在那样的环境与个人需求下,陶渊明屡屡入仕不顺,倒不如寻求真我,反倒是一种解脱。

如今青年的躺平却是一种逃脱;“解脱”与“逃脱”只差一字,其中的深意却相去甚远啊。(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头条号一更历史”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