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 星期六 湖北武汉 多云 武汉港客运站23号码头 从武汉港客运站23号码头下船后,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今天采访的目的地——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因为距离主城区较远,这里一度被戏称为“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不过现在,它有着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中国光谷”。42年前,我国第一根光纤就在这里诞生。 中国第一根光纤从光谷诞生 在烽火通信大楼的展示大厅里,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了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从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手中流出的瞬间。距离这张照片不到十米远的地方,陈列着一台并不起眼的黑色传输设备,说明牌上所写的“信息高速公路立交桥”几个字却格外醒目。烽火通信科技政府项目管理中心总经理廖亮告诉我们,这不到十米远的距离,讲述的是中国光通信领域的数十年苦功。 廖亮:“实际上它承载了我们整个集团许多个全国、乃至世界第一的核心成果。2017年我们做了个实验,这套设备可以满足130亿人在一根光纤上通信,相当于一部1G的高清电影可以一秒钟下载下来,可以为未来的整个高速乃至宽带中国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支撑。” 五年,烽火科技4次打破光通信世界纪录。在介绍起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全球领先的时候,集团副总裁、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用数字说话: 余少华:“到现在为止,我们四个方面的产业,光电子这一块在全球上升到第三、国内第一;光纤接入大概在全球排在第四;光网络全球第五;光纤光缆在全球第四的位置。2017年(产业规模中)销售收入360亿元,合同额380亿元。” 烽火科技展出的家庭宽带接入类芯片 如今,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已达全球第一,但这束光带来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光谷东,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已然形成——8公里的长度,汇聚的却是总投资额达到4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存储芯片、显示面板、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产业正在长江岸边涌动蓬勃。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近几年布局的存储器和显示面板产业,应该说为解决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缺芯少屏’的局面做出了布局和贡献。特别是近五年来,光谷的网络经济迅速发展,可以说‘芯-屏-端-网’这样一个说法是对2000年提出的光谷内涵的再延伸、再丰富和再升华。” 光谷展示中心 在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T3生产线上,偌大的车间空无一人,全自动的生产线24小时全天候投入生产。尽管落户武汉只有4年,但这家瞄准高端小尺寸显示面板行业世界水平的企业已经成绩斐然。谈及公司第6代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的生产线,总经理赵军的语气中带着自豪。 赵军:“现在华星光电已经完全具备了LTPS(低温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也就是说在高端的手机显示方面,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可以和国外同行一较高下的程度,我们在技术上已经完全成熟了。”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健康护眼全面屏 自主创新带来的突破,不仅仅发生在与屏幕相关的显示面板企业。今年年底,坐落于光谷的国家存储器基地内、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闪存芯片,将实现批量生产。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刁石京说,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 刁石京:“我们还在加快研发,希望能在明年的二季度末实现64层(三维闪存芯片)的量产。随着长江存储产品的量产,会使得整个信息的产业链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形成一个产业的生态。从我们基础产品的供给和创新出发,能够影响到后面整个存储系统,为大家创造新的价值。” 长江存储科技——国家存储器基地 今年,正是东湖高新区成立30周年。多年来的大胆先行先试,东湖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光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在赵荣凯眼中,光谷可以算得上是武汉市、湖北省,甚至是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最具代表的创新高地。 赵荣凯:“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个人的话,中游就是这个人的腰,腰硬了,人才能挺起来。光谷就是长江经济带的“创新之腰”。” 三十年的时间,从城市的远郊区蜕变为“中国光谷”。赵荣凯说,未来的东湖之滨,更让人充满期待。 赵荣凯:“光谷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光谷的发展必须要坚持承担国家战略,也必须放到世界的坐标中来谋划布局,不断完善具有光谷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在打造大国重器上、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下功夫,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做贡献。” 光谷在世界版图中的位置 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回到船上,晚上8点,采访团还举行了主题为《夜话长江》的访谈。有关部委和地方负责同志,部分媒体编辑记者和随团专家,围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巨大而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是全国最重大的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密集带,也是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动脉。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曾两次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平衡? 7月20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多位记者,从云南出发沿江而下,历时近一个月,全媒体、多角度呈现变化中的新长江,大型主题采访《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同步推出。我们的记者将动态记录采访过程中亲历的人和事,以《长江日记》的形式记录长江沿岸的新变化。 系列回顾: 他一个人种了7万棵树,就因为“人与大自然本来就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 | 长江日记 婆婆走了媳妇来,滇池巾帼打捞队:无怨无悔|长江日记 “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否则乡村是死的,没有灵魂” | 长江日记 下河电鱼被抓,他现在成了生态环保巡防队员 | 长江日记 贵州这个地方酒香醋醇的秘方只有三个字 | 长江日记 在万里长江第一港游泳是怎样一种体验?| 长江日记 五粮液家乡展新颜:“用海绵城市理念打造” | 长江日记 这些长江港口要PK?泸州港:抱团才能共赢 | 长江日记 为了这目标,重庆人说不仅要撸起袖子,还要卷起裤管加油干 | 长江日记 “种它就像养孩子,你怎么付出,它怎么回报” | 长江日记 三峡皮影非遗传承人:多创新,让年轻人看得懂,才能传下去|长江日记 千吨级大船翻越大坝就靠这神器 | 长江日记 长江岸线163公里“主战场”:既让企业拆除退出,又给生路出路 | 长江日记 这艘沉船验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或到过埃塞俄比亚 | 长江日记 贴地飞!首列国产中低速磁浮列车这样对抗地心引力| 长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