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圣是什么意思,圣人是什么意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03 12:54:31

一转眼,十几年就过去了,孟子已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可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仁政理想。这时候,他听到魏国招纳贤士的消息,便带领学生上路,来到了魏国。

此时魏国接连遭受桂陵、马陵、河西之败,被齐国、秦国占去大片领土,甚至都放弃西部的都城,被迫迁都到了大梁。可想而知,此时的魏惠王多么地想恢复爷爷魏文侯时的大国风光,所以一见到孟子,他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先生大名早就耳闻,您今天不远千里来到魏国,一定会有利于我的国家吧?”

孟子说:“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说利益呢?如果国君只知追逐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因此,您不要讲利,应该讲仁义。”

魏惠王说:“治理国家让我费尽心血。哪里有了灾荒,我就忙着派人去救灾。像我这样的国君不多啊。可我国的人口没有增加,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大王善于征战,就用战争打个比方吧。打仗时,胆小的士兵丢下盔甲往回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胆小,魏王觉得如何?”

魏惠王说:“那当然可笑。逃五十步也是逃跑,与逃一百步的没什么两样。”

孟子说:“是呀!大王您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再指望您的百姓会增加。”

孟子用这个比喻想告诉魏惠王,尽管他尽心治国,但只要不停止战争,使百姓安居乐业,就与那些不体恤百姓的国君没有什么两样。可魏惠王不明白孟子的意思,疑惑地问道:“先生,您有什么办法教给我吗?”

孟子对魏惠王讲述了实行仁政的道理和方法,对他说:“只要您实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附您,您也不用担心国家人口太少了。”

孟子讲得起劲,可是魏惠王哪里能够听得进去,因为他认为只有用武力征服天下,才能使魏国强大起来,所以对孟子谈的仁政不敢抱有希望。就这样,和在齐国一样,孟子在魏国也受到魏惠王的厚待,可他的主张一直未被魏惠王接受。

孟子的思想来自他的老师孔伋,他曾向老师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伋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

孟子当时就反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

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司马光评说:孔伋、孟子的话,都是一个道理。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最大的利,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直接宣扬仁义,闭口不谈利,是因为谈话的对象不同的缘故。

亚圣是什么意思,圣人是什么意思(5)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其子即位为魏襄王。

做父亲的不听我的话,做儿子的怎样呢?葬礼完毕后,孟子就前去拜见刚接班的魏襄王,但结果更令他失望,离开后对别人说:“襄王的样子就不像一个君主,和他接触也无法产生敬畏之感。他猛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能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我回答说:‘不滥*人的人能统一。’‘谁愿意让他统一呢?’我回答说:‘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都干枯萎靡。这时天上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生机勃勃,一片葱郁。这样的势头,谁能阻挡!’”

失望的孟子离开了魏国,再次来到齐国。这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也已经去世,换成了齐宣王,他对到来的孟子一行也很是礼遇,更让孟子开心的是,齐宣王居然说:“我虽然迟钝,但是愿意试一试先生的主张。”

孟子觉得施行仁政的机会来了,就在齐国留了下来,做了客卿。不久,邻近的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宣王想讨伐燕国,就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说,燕国君臣对百姓残暴,正是出兵的好机会,等打下燕国,以仁政对待那儿的老百姓,那么百姓会死心塌地地成为齐国的臣民。

齐宣王下令出兵,燕国百姓果然持欢迎的态度。但是,齐军占领了燕国后,却在那里实行了暴政,比之前的燕国君臣还残暴,于是遭到燕国人民的激烈反抗,又加上其他各国联合起来救燕国,齐国只好退兵。

这件事让孟子对齐宣王感到很失望,辞去了客卿之职,准备离开齐国。

齐宣王劝孟子留在齐国,并答应在国都临淄给孟子造一所房子,给他很高的俸禄,让他在齐国讲学,可孟子谢绝了。

简而言之,孟子很像当年的孔子,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且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 ,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

又在外游历几年后,已经七十多岁的孟子觉得时日不多,便回到邹国,在家乡聚徒讲学,并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整理了《诗》、《书》等儒家经典,发展传播儒家的学说。

孟子一生的思想与著述,被编为《孟子》七篇,成为儒家的经典。后世的人就把他称为“亚圣”,意思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圣人”。

读史君私下认为,孔子孟子之所以能桃李满天下,且周游列国,虽然政治主张不被接受,但却会被礼敬,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更与两人皆是坦然的君子、道德的完人有关。

亚圣是什么意思,圣人是什么意思(6)

02、苏秦合纵

公元前333年,孙膑庞涓之后,鬼谷子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学生、洛阳人苏秦开始学成行走江湖。

苏秦的目标很简单,说服一个大客户,赚一大笔钱,然后happy。所以,在他眼里,客户没有大小,能够被他说服才重要。因此,他首先将客户锁于周显王身上。

在苏秦开来,周王室衰弱,肯定想强大起来,所以应该比较好忽悠。但此时的周王室早已成扶不起的阿斗,纵有心思变强,也不敢实施啊。苏秦的第一个忽悠目标,失败。

周王室不敢强大,没问题,秦国不是暴发户吗,钱多,又有东进的动力,肯定好忽悠。就这样,苏秦一路向西,去了秦国。

不凑巧的是,此时当政的是秦惠文王,没他老子秦孝公志向大,再加上秦惠文王才处死商鞅没几年,还比较讨厌外国的宾客,所以没有理会苏秦。苏秦的第二个忽悠目标,失败。

亚圣是什么意思,圣人是什么意思(7)

苏秦也不气馁,天下又不是你老秦家一家,看我的!遂把原先想好的强秦之法掉个枪头,换成阻秦之法,又去游说赵国。当时赵国国君是赵肃侯,国相是他弟弟赵成。赵成很不喜欢苏秦,所以苏秦连赵肃侯的面都见不到。

苏秦的第三个忽悠目标,暂时失败。嗯,是暂时。因为苏秦很快就会*回来的。

赵国不行,毫不气馁的苏秦又向东来到燕国,虽然苏秦等了一年多才得以见到燕文公,不过没关系,因为燕文公上钩了,苏秦的大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此时,天下都在盛传秦国的强大,都在谈秦色变,包括燕文公,但苏秦却对他说:“秦国强大,燕国正应该高兴,而不是担心!”

这个说法很新奇,燕文公立即来精神了,快点详细说。苏秦便不紧不慢地分析道:“燕国不必担心秦强,因为有赵国做挡箭牌呀,秦国想打过来没那么容易。相反,燕国应该担心的是赵国,因为赵国要攻打燕国,那是咫尺之事。

亚圣是什么意思,圣人是什么意思(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