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最欣喜又伤感的中秋词: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
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
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熙宁十年,就在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中秋,苏轼与苏辙终于团圆了。
苏辙说:我们分别得太久了,已经是第七次中秋了。
与兄长的团聚,他高兴却又伤感。七年一别再聚,真是令人欣喜。可伤感的是,相聚不久,两人就又要分离。
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生命中会遇见很多人,每一次相聚,都是人生的盛宴,每一次别离,都是生命的遗憾。
-5-
最幽默的中秋诗:
白居易《中秋月》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见过吟咏月亮的,你见过埋怨月亮的吗?
诗一开头,白居易便以埋怨的语气落笔,说月光令人费解、难以思议,它所照之处给天下人增添愁恨。
然后具体描述月光带来的种种忧思:征人思家,院中离愁,宫中哀怨,战俘怀乡。月光引得种种人断肠落泪,而月亮却浑然不觉,简直是普天下头等傻瓜。
全诗构思独特,诗人貌似咏月,实为讽世,手法别致新颖,且不乏幽默风趣。
明末学者冯舒:章法奇。(《灜奎律髓》)
白居易埋怨的不是月亮,而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6-
最清幽的中秋曲: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折桂令·中秋》
元·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
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
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愿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
我要月亮奔我而来,那晚月色真美,风也温柔。
-7-
最雄豪的中秋词: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宋·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中秋,不可不赏月。身在贬所的晁补之,仰望皓月初升,百感交集。
他赞美月光之美,表达对明月的喜爱,夜更深,月更明,虽然夜深露冷,作者赏月的兴致不但没有衰减,反而更加豪壮。
全词从天上到人间,又从人间到天上,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境界阔大,铺张扬厉,有一泻千里的雄豪气势,展现了词人的坦荡之怀、磊落之气。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此词前后照应,如织锦然,真天孙手也。
有人望月伤感,有人望月豪迈,你是什么心情,月亮就是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