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书》所记,“敦,大也。煌,盛也。“以此命名敦煌此地为为广阔繁盛之地。但此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现代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现在较为考究的说法是,《山海经》中出现的“敦薨”或是当地少数民族吐火罗人的语言,后来便成为敦煌一称。自汉武帝设立敦煌郡以来,此处变成了凉州文化的中心。
据粗略记载,敦煌市内现存各类文物景点多达260多处,包含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敦煌境内长城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的前三个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实为人类历史上的绚烂文明。
虽四所城镇皆有不同,但由于地势临近,历史来源相同,世人在讲到河西城镇时,往往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合称河西四郡。
“列四郡,据两关(阳关、玉门关)。”
河西四郡在历史上的意义不仅仅是汉武帝拓展疆土,大战匈奴的战功,它成为了中西文化输出的交流与纽带。
作为与中亚、西亚、欧洲紧密相连的边境之地,外交往来,商贸经营,都要经过丝绸之路,从敦煌进出。
如果来到西汉的四郡,便能看到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街市上遍布着来自各地的奇珍异宝,使馆驿站林立其中,寺庙等宗教建筑也开始出现。
这里已然成为了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河西四郡在汉武帝的重视下,快速实现了从游牧区转变为农业区的转变(“通西域,隔绝南羌、匈奴。”)。
在此之前,因匈奴的挤压和朝廷连年征战,汉朝农耕用地十分紧张。一些贫穷无地的农民便和反抗封建统治的“悖逆王道“之人,一同被迁往河西。
凭借着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祁连山肥沃的土壤,很快这里便粮食丰满,成为了军中粮草的重要产地。
有粮食,有文化,有贸易,千年古城得以传承,而世人从现存艺术记载和出土文物中才能勉强窥探当时的盛景。
为纪念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一段辉煌,河西四郡的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