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洲蝗灾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听说印度以逆天的力量让蝗虫纷纷在境内“坠机”,但是蝗灾的破坏已经造成非洲数国损失惨重。蝗灾似乎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灾难,但是实际上,我们与蝗虫斗争的历史却长达上千年。
蝗虫曾经给我国古代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明末超级蝗灾。在罕见干旱之下,蝗灾爆发,崇祯9年到崇祯15年,全国697个县发生蝗灾,从北到南,陕西到广东各地都普遍遭遇蝗灾,最终明朝的崩溃也与此不无关联。
但是我国古代对付蝗灾绝非束手无策,实际上我国古代对付蝗灾还真的有三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也诞生过一批治蝗奇才,那么这三个办法都是什么?效果又都如何呢?
上图_ 已灭绝的超级害虫——落基山岩蝗
一、改旱为水,以柔克刚
明代著名科学家翻译家徐光启先生,在《农政全书》中曾经犀利的指出一个对付蝗灾的妙计——将旱田改为水田,就能有效抑制蝗灾。所谓:“陆田命县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然,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体也。”但是这个听起来颇为玄学,为何改旱田为水田就能抑制蝗灾呢?
上图_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
其实这里面有很深刻的科学原理,因为蝗虫最适合繁殖的时期就是在较为干旱的时候,干旱时期由于土地含水量低,蝗虫卵的可以比较好的孵化,土地坚硬蝗卵。正所谓:“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
上图_ 蝗虫成长过程
所以要避免“旱极而蝗”,就必须得改变旱田为水田,水田增多,蝗虫的繁殖就会受到抑制。与此同时,徐光启表示,水草多出蝗虫卵一般聚集,所以“除草弭蝗”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建议农民要多除水草,来降低蝗虫繁殖。
当时朝廷还推荐农民广泛种植一些蝗虫不喜欢吃的东西来对抗,比如豌豆,大麻,芝麻等等,这些植物都是含有胆碱和胡萝卜碱等之类的物质,这对蝗虫来说危害巨大,所以蝗虫会特意避开这些植物,可以明显的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