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典籍摘要:
《珍珠囊》:“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
《神农本草经》: 味苦,涩。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蛊毒。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寒、大寒,无毒。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蛊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涩,性寒,无毒,入肝、胆、肾、膀胱四经。退肝经之邪热,除下焦之湿肿,明目定惊,治疸止痢,能*疳虫。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苦,大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清肝退热,凉胆泻火。
龙胆草除肝胆郁热,治眼肿赤痛,弩肉高起,疗臌疸发黄,膀胱热涩,除咽喉肿痛诸证。
《用药法象》:“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
《本经逢原》:“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凡属肝经邪热为患,用之神妙。……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痛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
《药品化义》:“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痼邪气,
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因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
二、 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龙胆苦苷、当药苦苷、当药苷、苦龙胆酯苷、龙胆碱、龙胆黄碱等。《中国药典》规定:龙胆含龙胆苦苷不得少于3.0%,饮片不得少于2.0%,坚龙胆不得少于1.5%,坚龙胆饮片不得少于1.0%。
作用:本品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利胆、保肝及健胃作用;有镇静、肌松作用。
药理:有健胃作用,于食前半小时服用少量,能刺激胃液分泌,若食后服用,反使胃机能减退,分泌减少,有效成分为龙胆苦玳;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以及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龙胆酊大剂量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并能抑制心脏,使心率减慢;此外还有利胆、抗疟原虫等作用。
临床报导:治疗乙脑,轻症给予20%龙胆糖浆;昏迷或呕吐不能食者给予龙胆草注射液,至退热3天后停药,中、重型者均同时辅以西药常规治疗。共观察23例,结果均痊愈。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18例;15例有抽搐症状看,24小时内控制11例,神志转清醒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