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清为治法名,适用于瘟疫热毒为患、气血两燔所致高热烦渴,发斑出血,舌绛、痉厥神昏并见之证。宜选用清气分热邪的石膏、知母、金银花、栀子、黄芩、黄连之类,与凉血解毒的犀角、生地黄、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等药组成气血两清方剂治疗。代表方如清瘟败毒饮。
应用领域(一)常用清气分热与血分热的中药举例
1、石膏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知母
药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3、栀子
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4、金银花
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
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5、黄芩
药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
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6、黄连
药性: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
阴虚津伤者慎用。
7、生地黄
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8、牡丹皮
药性: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9、水牛角
药性:苦,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用法用量: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
次1.5~3g,每日2次。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二)常用气血两清方剂举例
1、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石膏、小生地、黄连、犀角、栀子、黄芩、连翘、知母、牡丹皮、赤芍、玄参、竹叶、甘草、桔梗
用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冲服。如无犀角,用水牛角120g煎汤代水。
功效:泻火解毒,凉血救阴。
主治:气血两燔,身壮热,大渴引饮,呕吐,头痛如劈,烦躁若狂,神昏谵语。甚而发斑吐衄,舌红唇焦,六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者。
2、加味化斑汤(《万氏女科》卷二)
组成:人参、知母、石膏、甘草、黄芩、栀仁、生地、淡竹叶、豆豉
用法:水煎,食远服。
主治:妊娠伤寒,热病不解,遍身发斑,赤如锦文者。
(三)针灸泄热
治则:清热泻火,热入营血者清营凉血,疫毒熏蒸者泻火解毒,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加减:风寒加风池、风门散寒解表;风热加尺泽、鱼际、少商清热宣肺利咽;气分热盛加内庭、十二井、支沟通腑泻热;热入营血加曲泽、委中、神门、中冲清营凉血;神昏谵语加水沟、素髎、十宣开窍泻热;肌肤丹痧加血海、膈俞、委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操作:各腧穴均常规针刺,泻法,留针0.5~1小时,间歇行针。大椎、尺泽、曲泽、十二井穴、委中、十宣点刺出血。风寒证可加灸风门、风池、大椎。每日治疗2~3次。
耳针:取耳尖、神门、耳背静脉、肾上腺。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毫针浅刺,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
穴位注射:取曲池、风门、足三里。选用柴胡注射液、银黄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液,每次每穴注射1~2ml。也可选用维生素B10.3~0.5ml,于双风池穴位注射。
参考文献1、李湘云.温病学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年
2、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
3、李大琦.中医方剂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4、王启才.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