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原文,完璧归赵的故事原文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12 07:10:51

完璧归赵原文,完璧归赵的故事原文(1)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三个故事,第一个就是和氏璧。赵王从楚国得到绝世美玉和氏璧,却被秦王相中,秦王遂以十五城池换取之,赵王犹豫不决,这时候蔺相如毛遂自荐,亲往秦国试敌:"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后来,蔺相如与秦王唇枪舌战,不卑不亢,成功将和氏璧带回。

初中语文课本之所以选入这篇古文,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睿智口才,当初小解也的确被其谋略所打动,然而随着对那段历史的不断了解,如今再以上帝视角去审视这个故事,却发现蔺相如只不过是赢了面子,而真正的赢家其实是秦王。

完璧归赵原文,完璧归赵的故事原文(2)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秦昭襄王为何要拿城换壁?难道真是因为他玩物丧志吗?非也,秦昭襄王是一个雄才大略、锐意进取的明君,从来只有他侵占别国之城,而没有拱手相让的先例,而且他也不是贪图声色犬马之人,因此他对和氏璧实际上并不感冒。秦王的真正意图在于"窥赵",即打探赵国的态度和实力。

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83年,我们大致来捋一下此前各诸侯国的国际形势。秦国从一开始就有君临天下的野心,起初,楚国是他最大的敌人,是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为了破坏这一趋势,秦王派张仪耍了一些阴谋,导致楚国众叛亲离,从此国势衰微,无法再与秦抗衡。

完璧归赵原文,完璧归赵的故事原文(3)

楚国削减了,齐国又成了秦的心腹大患。公元前284年,秦昭襄王撺掇五国联合伐齐,使齐差点亡国,虽然后来安平君成功复国,但齐国却从此一蹶不振,彻底沦为三流国家。解决掉楚、齐两大国,接下来最有可能接替抗秦合纵长的便是赵国。可是此前,秦赵二国间并未发生大规模战争,因此互相实力都不清楚。

于是,秦昭襄王便想出了一招以城换壁的阳谋,来窥探赵国实力和对秦态度。当时,各诸侯国都清楚秦国的强大,但赵国比之悬殊却并不大。如果我们以上帝视角来看,自然一清二楚,但对于当时的君王来说,两国之间的试探与博弈是非常微妙的,具体相差几分几毫并不明晰。

完璧归赵原文,完璧归赵的故事原文(4)

可是,蔺相如出使秦国期间,却只知保全和氏璧,而将赵国的底子和盘托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还有:"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言辞之间,蔺相如将赵畏于秦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这就给秦王透了底。

蔺相如所犯最严重的错误在于,他明知赵畏惧秦,却仍然要激怒秦。蔺相如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他才能献出和氏璧,秦王都一一照做了,谁知蔺相如却偷偷遣人将和氏璧运回了赵国,这明显是不讲信用,把秦王当猴耍。更严重一点讲,这不是蔺相如一个人的失信,这是赵国的失信。

完璧归赵原文,完璧归赵的故事原文(5)

秦昭襄王成功打探到敌情,并且有充足的理由发兵伐赵,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也没有处罚蔺相如,这表明秦王心中早有雄图:探取军机的目的已达成。而假如此时秦王决定将计就计,发兵十万直逼邯郸,责问避的去向以及赵国之失信,那么胜算大有可为。

不过很快,秦付诸于行动,《史记》载:"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二万人。"这两次小战都是秦国进一步的试探。这些都是为了给爆发于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提供战机。长平之战前,秦赵是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两大强国,而战后,赵国没落,秦国则成为了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超级强国,此后再无诸侯国能与之抗衡。最终,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蚕食六国的步伐,仅仅用了两年即灭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