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李时珍是谁,但一定知道《本草纲目》这本书。作为中国中医集大成之作,可以算是世界流传最广的中医药著作。
这本书的内容被达尔文多次引用,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是目前拥有翻译版本最多的一本中医大作。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李时珍,一个屡战屡败的科举落榜失意者。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古代中国广为流传,是老百姓对娃最高的期待。这一点,李时珍的老爸也不列外。
李时珍是医学世家,湖北蕲春人,他的父亲和爷爷都算是湖北的名医。医生的地位在当时不算低,但也绝对算不上高。
所以李时珍的父亲还是希望自家的娃能去读书,科举,最后当然做官是最好,这和现在大家一股脑想考公务员也没啥区别。
李时珍还是孝顺,听父亲的话,认真读书,准备科举,只不过在读四书、五经之余,李时珍还会读一些闲散杂书,医学书籍,毕竟天天读之乎者也那也不对,劳逸结合嘛!李时珍的父亲还是开明,没有把这些杂书一把火烧了。
就这样,李时珍年少时代算涉猎极广,这些书包括各地趣闻,地理消息,小说传奇等等,这一段经历,是李时珍最后写成《本草纲目》的关键!
读书之余,李时珍也会跟着家里大人出去上山采药,大人看病,李时珍也会帮忙打打下手,这样日积月累,李时珍虽然没有给人看病,但是积累的知识不少。
13岁时(一说14岁),李时珍中秀才,绝对的年少有为!
李时珍的父亲觉得有戏,也不让李时珍再打下手,你还是专心读书去吧!带着父亲的期望,李时珍次年参加乡试,准备考举人。
举人是做官的门槛,考中举人就能算是官身,可以把名字送进户部,当然没有直接官当,得等替补,至于等替补多久,完全看操作,如果不做官,举人倒是可以直接做吏,不过“吏”,身份低微,正常情况没有举人愿意去干。
李时珍可能真的不是这块料,举人名落松山,而且还是三考三败!简直惊掉别人下牙,这可是13中秀才的李时珍啊!
可以想见那时李时珍该比较难过,心头不好受,别人还冷言冷语,尤其是中国邻居,那嘴碎的。
一来二去,李时珍彻底挑明,不考了,我也去行医,科举这事,还是交给我的娃吧!
李时珍的行医路前面说过,李时珍一家算受过高等教育,比较开明,既然你不想再考,那就不考了,背上行囊,行医去吧!
二十出头的李时珍,从此踏上行医路。漫长的诊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先人写成的医书错漏、遗漏不少,关键是,有些医书自相矛盾,那才是坑郎中。
这种现象要不得,李时珍祖上自然明白,只是没想改变啥,自己懂就行。李时珍年纪轻轻,一腔热血,这可不能忍。
于是李时珍立志,要对那些传下来的中药书籍重新分类整理。娃娃有前途,努力吧!
1552年,李时珍为当地楚王的儿子治疗,一举成名,被楚王举荐到京城太医院任职,走向医生的巅峰。
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李时珍得以接触当时最顶尖的医书和最完备的医学材料。只不过社会风气比较流行炼丹修仙,像李时珍这样的正经医生,没啥用武之地。
医生和道士,天然不对付。所以李时珍翻看书籍,觉得进修差不多之后,便托病辞职返乡。
三十年作一书,一书福佑中国五百年返乡的李时珍,创办自己的“医院”:东壁堂。毕竟是前“御医”,生意兴隆。李时珍日子过得到可以。
衣食无忧的李时珍,想起二十年前立下的小目标,嗯,是该实现梦想了!
1561年,李时珍开始整理材料,准备编写自己的医书,实际上,材料的的收集准备,这么些年下来,也大致齐备,剩下的,主要是归类、勘误。
归类好办,勘误就难,从1565年开始,李时珍离开家乡,开始远游八方,足迹遍布长江流域,目的就是实地检查,实地勘误。
坐着打字容易,实地实干可难,所以世上多键盘,少实干,就像写这篇文章,二分钟看完,我找资料都不止两小时。
1578年,这部福佑中华的著作《本草纲目》正式定稿。全书集前人医学典籍于一身,由李时珍总计、归类、勘误,并配上易于了解的插图,三易其稿。
这样一部巨著完成后,以至于竟没有书商敢承印这部书。要知道,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印书业发达的明朝盛时,《三国演义》之类的长篇巨制,已经印刷不少,可见《本草纲目》的浩繁。
一直到李时珍73岁,书商胡承龙接手这部书,准备印刷。可惜,直到李时珍去世,这部书也没有完全印制。直到三年后,印刷本《本草纲目》终于出版,李时珍儿子李建元将此书进献朝廷,明神宗命令将此书传印天下,从此,开启《本草纲目》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