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下一句是什么,四面楚歌的后面一句是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12 07:55:27

【原文】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与汉战不胜,入壁;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翻译】十二月,项羽到了垓下,兵少粮尽,与汉军交战未能取胜,便退入营垒固守。这时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将项羽的军营重重包围了起来。

【解析】周殷投降,淮南那条路走不通了,项羽只能改道垓下,从东海郡南渡淮水回到会稽。

四面楚歌下一句是什么,四面楚歌的后面一句是什么(5)

根据《汉高祖本纪》记载: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这次决战并不是项羽想要的,而是刘邦逼得项羽不得不决战,否则大军就无法突围。以正和以奇胜。彭城之战,项羽是突袭取胜。垓下十万对三十万,汉军由韩信全权指挥,使得项羽无法发挥奇计各个击破,只能正面遭遇战。

韩信为先锋,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为中军,周勃和柴武带领预备军坐镇后方(左侯,右侯)。孔将军: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为将军,三以都尉击项羽,属韩信,功侯。费将军: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也就是说先锋、孔将军、费将军都是齐军,各10万,合计30万。倘若左右两军各5万,中路20万,则项羽可能先攻打一翼。中路10万人马,项羽才可能在击败韩信后考虑继续进攻刘邦。但是,反而陷入了包围,被断了退路,最终大败,只能在垓下筑营死守。

四面楚歌下一句是什么,四面楚歌的后面一句是什么(6)

【原文】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翻译】项羽在晚上听到汉军四面都唱起楚歌,就大惊道:“汉军已经全部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是什么原因楚人这么多呀!”便连夜起身,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泪下数行,侍从人员见状也都纷纷哭泣,全不忍心抬头观看。

【解析】根据《项羽本纪》记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根据《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应劭曰:楚歌者,鸡鸣歌也。汉已略得楚地,故楚歌者多,鸡鸣时歌也。师古曰:楚歌者,为楚人之歌,犹吴歈、越吟耳。若以鸡鸣为歌曲之名,于理则可,不得云鸡鸣时也。高祖令戚夫人楚舞,自为作楚歌,岂有鸡鸣时乎!

《鸡鸣歌》其歌词为:

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
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持戟兮孤立沙岗。
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
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

楚歌应该是张良的计策,在楚军处于劣势时故意唱来打击楚军士气的。项羽这个时候已经英雄气尽失,中了张良的计策,错误得出刘邦已经得到绝大多数楚国人民支持的结论,作了著名的《垓下歌》应对。因为刘邦起家就是楚人,刘贾带领在楚国后方打游击战的也肯定是了解当地情况的楚人居多,周殷和黥布带领的兵马也是楚人,韩信从齐国攻下彭城后,俘虏改编的部队也有楚人。

《垓下歌》为: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中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然而,第二句却转写时运不济,以至于无法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骓不逝即坐骑骓跑步起来,也就是暗指自己的才能无法发挥)。客观上来讲,项羽开局占先,是自己不懂政治不懂用人,错误行为一步步将优势丢失的,项羽依然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第三句感慨自己无能为力,尽显英雄末路。第四句则是伤感无法保护心爱的虞姬了。虞姬则自刎以报项羽。

项羽这个时候本来应该鼓舞士气,因为是各国入侵楚国,楚国现在是自卫反击了,有机会让士兵充满悲愤的心理。但项羽遭遇的人生挫折还是太少了,上次彭城被攻陷,自己并没有打败仗,身边仍有主力人马在,范增等左膀右臂也在,这次却打了败仗,也缺乏粮草打持久战。不过,无论换谁都没有办法了,离间刘邦和诸侯军之前已经尝试过了,有张良在也会被化解。项羽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刘邦在荥阳一样,自己突围。

【原文】于是项王乘其骏马名骓,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才百馀人。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翻译】项羽于是骑上他的名叫骓的骏马,部下的壮士骑马相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即突围往南奔驰。天大亮时,汉军才发觉,便命令骑将灌婴率五千名骑士追赶。项羽渡过淮河,相随的骑兵能跟得上他的才一百多人。到达阴陵后,项羽一行人迷了路,就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但是项羽等往左走,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汉军因此便追上了他们。

【解析】为什么只带八百精兵?因为人多了就会引起汉军的警觉,这个时候项羽需要的是尽量不被汉军发觉,被人围困。人多了反而无法突围。由于千里马太快,加上部分人马要留下抵挡追兵,等渡过淮河,就只剩一百多人了。不料到了阴陵,却迷了路,被问路的农夫给骗了,陷入沼泽,被汉军追到。这就是项羽政治失败的后果了,不得楚国民心。当然,也有小概率是部分楚国人对项羽不满,恰好被项羽碰到了。想来应该不会是项羽对农夫态度不好,导致农夫故意骗他。

【原文】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溃围,斩将,刈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郎中骑杨喜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翻译】项羽于是又领兵向东奔走,到达东城,相随的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这时汉军骑兵追逐前来的有好几千人。项羽自己料想是不能脱身了,便对他的骑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次战斗,不曾失败过,这才霸有了天下。但是今天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啊,并不是我用兵有什么过错!今天定要一决生死,愿为你们痛快地打一仗,一定突破重围,斩*敌将、砍倒汉旗,接连三次取胜,让你们知道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随即把他的人马分为四队,向四个方向冲*。但汉军已将他们重重包围。项羽便对他的骑兵们说:“看我为你们斩*他一员将领!”就命令骑士们从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边分三处会合。接着项羽便大声呼喝着策马飞奔而下,汉军随即都溃败散乱,项羽就斩*了一员汉将。这时,郎中骑杨喜追击项羽,项羽瞪着双眼厉声呵叱他,杨喜人马都受到惊吓,退避了好几里地。项羽便与他的骑兵们分三处相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究竟在哪里,于是分兵三路,重又把他们包围了起来。项羽随即奔驰冲*,又斩*了汉军的一名都尉,*掉了汉军百十来人,重新聚拢了他的骑兵,至此不过仅损失了两名骑士罢了。项羽就对他的骑兵们说:“怎么样啊?”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您所说的一样!”

【解析】再次突破汉军的拦截,达到东城的时候身边已经只有28骑了,而追来的汉军有几千人。项羽已经绝望,认为无法脱身,却还想证明自己没有错,自己的失败是天要亡他,不是因为军事指挥错了。笔者则想到了《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追求的胜天半子。若价值观错了单纯追求名利自然不可取。但胜天半子本身是没有错的,人生在世本来就会面临各种不利局面,需要通过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我们常说,内因才是根本原因,错误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项羽的失败确实不是因为军事指挥问题,而是用人问题,是不懂民心、不懂建立统一战线导致的战略失败。将失败归于内在原因者,自尊心较受打击、有较负面的情绪反应,却也可以让人获得进步;反之,将它归于外在原因者,则较少上述困扰,显得较轻松愉快。人生本来就需要逆商。创业经商更需要逆商。多少商业巨子在发展过程中曾遭遇挫折,*主席在40多岁仍处于逆境,从1931年到1935年初,失去了党和军队的权力,成为一名没有职责和权力的“普通士兵”,被人称为小毛。项羽这个思维方式就决定了他的失败不可避免,后面即使渡过乌江也只能延缓败亡时日,结局难改。而项羽的证明方式则是用具体的战斗证明非战之罪。事实上,击败普通的汉军将领又能证明什么,匹夫之勇罢了!

【原文】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骓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中郎骑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者数十人;最其后,杨喜、吕马童及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户,封五人皆为列侯。

【翻译】这时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停泊在岸边等着他,并对项羽说:“江东虽然狭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人,却也足够用以称王的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来,无船渡江。”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呀!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而今没有一个人归还,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仍然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啊!即便他们不说什么,难道我就不感到心中有愧吗!”于是就把自己所骑的骏马骓送给了亭长,命令他的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死了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身受十多处伤。这时项羽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司马吕马童,就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背过脸,指给中郎骑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买我的头颅,分给万户的封地,我就留给你一些恩德吧!”即自刎而死。王翳随即取下项羽的头颅。其余的骑兵便相互践踏着争抢项羽的躯体,互为残*的有几十个人。到了最后,杨喜、吕马童和郎中吕胜、杨武各夺得项羽的一部分肢体。五个人把项羽的肢体会合拼凑到一起,都对得上,因此便分割原来悬赏的万户封地,将五人都封为列侯。

【解析】项羽骄傲的自尊心让他不愿意反思自己,将失败归咎于上天,同时又没有胜天半子的勇气,于是放弃了东渡乌江。下属们冒死保护项羽突围就是为了守护项羽那可怜的自尊心么?项羽为了自己的爱马骓找到了归宿,竟然就让骑兵放弃优势,都下马与汉军步行交战,陪他自*,一点都不体恤自己的士兵,为什么不让士兵投降呢?只能说楚军爱慕英雄,所以愿意为项羽牺牲。因为项羽决定赴死了,就将自己的头颅送给相识的吕马童,做个顺水人情。

【原文】楚地悉定,独鲁不下;汉王引天下兵欲屠之。至其城下,犹闻弦诵之声;为其守礼义之国,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以示鲁父兄,鲁乃降。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

【翻译】楚地全部平定了,唯独鲁县仍不投降。汉王刘邦率领天下的兵马,打算屠灭它。大军抵达城下,仍然能听到城中礼乐弦诵的声音,由于鲁县是信守礼义的故国,为自己的君主尽忠守节,汉军便拿出项羽的头颅给鲁县的父老看,鲁县这才投降。汉王用葬鲁公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并亲自为项羽发丧举哀,哭了一阵后离去。对项羽的家族亲属都不加*害,还把项伯等四人都封为列侯,赐他们姓刘,将过去被掳掠到楚国来的百姓们仍归他们统治。

【解析】鲁县肯定是要攻下来的,否则可能称为反叛刘汉政权的发源地。但是,在楚国基本被占领之后,再强攻屠城就不是明君所为了,这些今后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子民。而且不利于赢得楚国民心。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也就是告诉他们项羽已经死了,坚守没有意义。为了赢得楚国民心,刘邦做了两件事。一是厚葬项羽,当然是楚怀王封的鲁公的礼节,而不是霸王的礼节,只承认项羽是反秦功臣,葬在谷城是想随着时间流逝让楚人遗忘项羽,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区归彭越了。二是分封项氏族人,赐以国姓,以示褒宠。项家在楚国的影响力,一方面是因为项燕的缘故,一方面是项羽的缘故。项族人为了家族的存亡,肯定也只能接受。不接受就是灭族,没有意义。

刘邦分封的项氏族人基本都是没有才能的人,刘邦不会给自己找麻烦。这里就有一个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陈平曾说过: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不懂用人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家族企业要发展壮大也必须平衡好控制权与管理权的关系。家族人员可以享有所有权、收益权,但是管理权则需要量才分配。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参与企业管理,家族人员可以与职业经理人公平竞争,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亲自掌舵。要注意防止家族人员为了争权夺利排挤职业经理人。

【原文】太史公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翻译】太史公司马迁曰:项羽起于田野民间,才三年就率领着齐、赵、韩、魏、燕五诸侯国的军队灭亡了秦朝,分割天下而封授王侯,政令全由项羽发布,他的王位虽然未获终结,却也是近古以来所不曾有过的了!待到项羽背弃关中而怀恋楚国故土,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这时怨恨诸侯王们背叛自己,可就很难说得通了!还自我夸耀战功,一味逞个人小聪明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就是要用武力征伐来经营治理天下。结果只五年的时间,终于失掉了自己的国家,自身死在东城,却还不觉悟、不责备自己,反倒借口“上天要灭亡我,而并非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荒谬之极吗!

【解析】司马迁认为,项羽是通过推翻原有王朝获得统治地位的第一人(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夏商周统治者不是世袭的,就是通过功劳获得爵位发展壮大再武力获得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来源上存在根本区别。

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只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和领导才能。所谓政治,就是团结大多数人,用大多数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卓越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四大领导才能,即确立正确的战略(战略)、确定企业文化和制度(组织)、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人事)、争取外部物资支持(政治)。

【原文】扬子《法言》: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憝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翻译】扬雄《法言》曰:有人问:“楚王兵败垓下,将要死的时候说道:‘是上天亡我!’可以相信这种说法吗?”回答说:“汉王刘邦尽量发挥、利用众人的计谋,这些计谋调动了众人的力量。楚王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只发挥个人的作用。而善于发挥、利用众人智谋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胜利,只凭一己的智谋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败,这与上天有什么关系啊!”

【解析】一个人本身再强大,可以做成的事情终归是有限的。团结就是力量。集合众人的力量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尤其忌讳盲目自信,亲力亲为,不聘用专业的人负责专业的事情,不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用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的饭碗。

【原文】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翻译】汉王回军到达定陶县,奔入齐王韩信的营垒,接管了他的部队。

【解析】刘邦接管的部队是韩信的齐军,因为其他诸侯部队韩信虽然在大战时统一指挥,但印信和指挥权在各诸侯王那。历史上打仗的军队全凭虎符调遣,只看虎符不看人。齐国三十万大军如果由韩信统一指挥,会让刘邦感觉不安。所以,刘邦像上次一样,在韩信回师齐国的途中,夺了韩信的印信。

韩信虽然曾经被夺过一次兵权,仍然没有警惕性,或者说对齐军的控制力不强,看守营垒大门的必须是自己的绝对亲信。就如现代私企的财务章都是交给信任的人负责。

除了奇袭夺兵权外,刘邦有没有可能将韩信招到身边硬逼他夺兵权呢?可以。但这给韩信的感觉就不同了。奇袭被夺,韩信是不满和无奈。强硬要韩信放弃,韩信就会生怨了。一个是暗偷,一个是明抢。刘邦还不想和韩信的关系完全破裂。

【原文】临江王共尉不降,遣卢绾、刘贾击虏之。

【翻译】临江王共尉仍不归降,汉王便派卢绾、刘贾攻打并俘获了他。

【解析】临江王不降,项羽渡过乌江还能建立一定基础。虽然说击败刘邦绝无可能,但偏安一隅还是有机会。

【原文】春,正月,更立齐王信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封魏相国建城侯彭越为梁王,王魏故地,都定陶。

【翻译】春季,正月,汉王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统辖淮河以北地区,都城设在下邳。封魏相国建城侯彭越为梁王,统辖魏国故地,都城设在定陶。

【解析】黥布是淮南王,淮北的楚国故地封给韩信,齐国却不留给韩信,可以最大程度防止韩信做大。一方面因为楚国项羽经营多年,对刘邦、韩信不大支持,韩信要赢得楚国人民的支持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一方面因为楚国遭遇战争破坏,经济恢复需要时间。齐国韩信已经经营了一段时日,且齐国本来就有内部王权争夺,获得人民支持相对容易,经济基础也更好。

四面楚歌下一句是什么,四面楚歌的后面一句是什么(7)

【原文】令曰:“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翻译】汉王下令说:“军队得不到休整已经八年了,万民饱受战乱之苦。现在夺取天下的大事已经完成,赦免天下判斩刑以下的所有罪犯。”

【解析】天下一统,需要休养生息。增加劳动力和人口就是一件大事。

【原文】诸侯王皆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王即皇帝位于水之阳。更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翻译】诸侯王一致上疏,请求推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初三),汉王便在水北面登上帝位。改称王后为皇后,王太子为皇太子;追尊先母为昭灵夫人。

,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