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
来自后世的称赞
和李白当时就名满天下不同,杜甫一生困顿,他的诗作在当时也不为人所重视,“诗圣”的美名,还是在杜甫身后数百年,才得以确立。
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反映现实问题,揭露时弊,然而盛唐的人们更欣赏的是浪漫和辉煌。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局不稳,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作品,迅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中唐大诗人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高度评价杜诗:“上薄风*,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直到数百年后的明朝,杜甫才有“诗圣”的名号。
明朝武宗年间,陈献章在《随笔》之六中说:“子美(杜甫,字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
陈献章在当时的明朝诗坛地位很高,他的评价,正式给杜甫以“诗圣”之尊。
“诗魔”白居易
来自诗人自己的感悟
白居易“诗魔”的称号,其实是他的自我总结。他在《醉吟二首》其一中说:“两鬓千茎新似雪,十分一盏欲如泥。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他很清楚自己嗜诗如命,甚至是“走火入魔”,所以才给自己起名“诗魔”。
从他十五岁作成的第一首名诗《赋得古原草》,到七十五岁逝世,白居易从未停下对诗歌的追求。
在《与元九书》中,他自述其作诗的经历:“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白居易喜好作诗到如此程度,岂不是成了“诗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