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火明目
《本草纲目拾遗》称: 雨前茶“明目”;《随息居饮食谱》亦载: “肃肺胃,明目解渴”。由于茶能降火下气,用治于内热,或疠气伤眼之病,清代医家常以茶入药,或以茶调服下的方式,以下火明目。如吴谦的《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共有14 方以茶调或茶叶入药的组方。
解毒止痢
《本草求真》载: 茶“一切吐血便血,衄血血痢,……服之皆能有效”。清代医家常以茶治痢,有以单味茶或配其他药物同服,如《本草纲目拾遗》载: 龙脊茶“除瘴解毒,治赤白痢”。
解渴消暑
茶能成为日常的饮料,因其有良好的解渴功能,其性凉,亦能消暑,如《本经逢原》载: “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合醋治伤暑泄利”; 《本草再新》载: “治肝胆之浮热,泻肺胃之虚火,生津止渴”。养生家亦载其解渴功能,如《食物本草会纂》载: “能止渴,生精液”。一些方志类书籍,如《广东新语》载: “潮阳有凤山茶,可以清膈消暑,亦名黄茶”; 《诸罗县志》载:“水沙连内山茶甚伙,……能却暑消胀”。
下气消食
《本草纲目拾遗》对各种茶品的消食功能作了详细描述,称雨前茶“以其味甘益土,消而不峻,以其得先春之气,消宿食,下气去噫气”; 而安化茶能“下膈气,消滞,去寒”; 武夷茶“最消食下气”; 松萝茶更“专于化食,……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除痰”。《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了《秋灯丛话》一商人,善食猪首等肥腻之品而身体无恙,因“食后,必满饮松萝数瓯”。
普洱茶则能“醒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普洱茶性温, “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故赵学敏称普洱茶“能治百病”。《本草从新》《药性通考》《本草害利》均载茶“下气消食”。《本草求真》载: 茶“凡一切食积不化,……服之皆能有效”。《老老恒言》记载: “保生集要化痰消食”。《食物本草会纂》又载: “去积滞秽恶”。
解腻消脂
《致富奇书广集》载: “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药性通考》载: “多饮消脂,最能去油”; 《食鉴本草》载: “多饮去人脂”。而《老老恒言》主张饭后饮茶,曰“茶能解渴,亦能致渴。荡涤精液居耳,……惟饭后饮之,可解肥浓”。
解酒
茶是否能用于解酒,医家有不同的看法。《本草纲目拾遗》认为,“普洱茶膏,醒酒,……功力尤大”,而武夷茶“醒脾解酒”。医家注意到酒后饮茶不当,亦会致病。《食物本草会纂》载: “茗,……醉饱后,饮数杯最宜”; 同时亦载:“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
疗疮瘘疹
疗疮瘘疹《本草纲目拾遗》描述了烂茶叶的功用,曰“此乃泡过残茶,积存瓷罐内,如若干燥,以残茶汁添入,愈久愈妙。治无名肿毒、犬咬及火烧成疮,俱效如神。捣烂似泥敷之,干则以茶汁润湿,抹去再换,敷五、六次痊愈”。《梁氏集验》以松萝茶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口” “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又以“五倍子炒,松萝茶各五钱,研末”;而台湾的水沙连茶,由于“性极寒,疗热症最效,能发痘”。《片刻余闲集》亦载: “彰化县水沙连社产土茶,……惟小儿痘疹不出,用之神效”。
止血
茶既能止痢,亦能止血。《本草求真》载: 茶能治“一切吐血便血,衄血血痢,……服之皆能有效”。对于血症,以治下血的临床病例较多,《本经逢原》载: “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