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率军夺取关中之后,第一个*入秦朝的都城咸阳。他和手下的将士们,见咸阳宫殿是那么地巍峨,街道是那么地繁华,金银财宝无数,美人如云,不由得看花了眼,纷纷抢夺起来。
就连刘邦本人,进了秦朝的皇宫之后,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簇拥着美女,躺在了皇帝的龙床上,不由得飘飘然起来,只想把这里当做自己的新家,忘了争夺天下的理想。
唯有萧何,一进咸阳,就派人包围了秦朝的丞相及御使大夫的府邸,不许任何人进来劫掠。而后,他派人把府中收藏的各种法律诏令、图书文献、档案资料,全部收藏保管起来,分门别类整理好。
刘邦由此掌握了天下的险关要塞、户口、兵力分布、民间疾苦。这在刘邦后来争霸天下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都说汉承秦制。汉朝建立以后,制定律令方针,也有赖于萧何收藏的这一批档案。
萧何的这一大功,可以说是为西汉的建立和巩固,夯实了基础。
刘邦拿下咸阳之后,项羽却翻脸,不肯按照约定,让他成为关中之王,反而把他打发到了汉中。
刘邦又气又急,想要攻打项羽,被萧何等人劝了下来。以萧何为首的大臣们,纷纷劝刘邦,忍一时之气,到了汉中,再谋发展。
然而,刘邦到了汉中之后,形势的发展,并不理想。他的手下基本不是汉中人,不愿背井离乡跟他入蜀,千辛万苦在汉中安顿下来之后清点人数,发现光军官就跑了几十个,士兵就更不用说了。
刘邦正焦头烂额,突然听到手下报道:丞相萧何也逃跑了。
刘邦受到的打击更深了。萧何自沛县起兵,就一直跟随着他,是他的左膀右臂。连萧何都跑了,刘邦觉得真是前途茫茫。
不料,过了两天,萧何又回来了,身边还带着一个人。
这就是韩信。
原来,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做郎中,几次献计,项羽都没有采纳。韩信再看项羽为人,觉得这不是可以得天下的人,于是就离开项羽,去汉中投奔了刘邦。
可是,像韩信这样的小角色,自然见不到刘邦。一开始,韩信只能做一个接待来客的小官,一次犯了事,还差点被*头。
幸好夏侯婴见他气度不凡,不仅放过了他,还把他推荐给了刘邦。
可是刘邦没把夏侯婴的话放在心上,只让韩信做了个治粟都尉,并不重用他。
也就在这期间,韩信认识了萧何,并与萧何相谈甚欢。
即便有了萧何的加持,韩信依然没得到刘邦的重用。他一气之下,决定逃跑,另谋出路。
这件事传到了萧何的耳中。萧何认定韩信是一个绝世奇才,一定得追回来,于是没来得及和刘邦知会一声,就起身追赶韩信去了。
这就是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由来。
刘邦见到萧何回来,松了一口气,又怒骂:你为什么要逃跑?
萧何简单解释了一下自己不是逃跑,而是追韩信去了,接着,就极力要求刘邦重用韩信,对他说:大王若想离开汉中,夺取天下,就必须重用韩信,否则,他还会离开的。
刘邦见萧何不跑,心情大好,便勉为其难地说:既然如此,我让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不答应:他不能做一个普通的将军。
刘邦只好又说:那我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依旧不满意:大王不能像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直接任命他。若大王真心诚意想要任用韩信,就该选一个好日子,斋戒沐浴过后,正式登台拜将。
刘邦答应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肯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不是因为他觉得韩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才华,而是只想着赶紧安抚萧何。直到拜将结束,刘邦正式和韩信详谈,这才发现,这实在是一个绝世的天才。
刘邦得到了韩信之后,一举扭转了被困在汉中的不利局势,最终在韩信的帮助下,一统天下,登基为帝。
如果不是萧何追回韩信,并极力要求刘邦重用韩信,在秦末的烽烟中,鹿死谁手,恐怕还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