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句,成为某种预言。
赚了几百万之后,马未都告别了文学与影视领域,一头扎进了古玩收藏领域。
他给自己的单位打去电话:“我以后不来了啊。”
自此,中国文坛再无瘦马。
身边的朋友完全不理解他的这个决定,那个年代作家受人尊重,而且文学改编影视领域刚要赚钱,马未都却非要去捯饬那些破铜烂铁。
活下去,活在自我虚构与自我陶醉中,这大概是一个写作者的宿命,可是他偏不。
在文坛叱咤风云了10年的马未都,眼看着这个圈子一点点变成名利场,他不喜欢明争暗斗,也恰逢自己有了新的热爱——收藏。
作为“捡漏儿”专业户,马未都在90年代,一个月倒腾古董就能挣八万块钱,当时他的编辑同事一个月的工资是几百块钱。
马未都(左一)与收藏界的朋友
马未都退了文学圈,搞收藏搞得风生水起,另一边好兄弟王朔,在文坛引起轰动。
他写了一本叫做《动物凶猛》的中篇小说,讲述了文革背景下,北京一群部队大院里少年的成长故事,呈现出他们最本真、大胆的甚至嚣张的青春。
他取名为《动物凶猛》,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又带着纯洁赤裸的原始*,最后的破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望。
33岁的王朔以中年男人的姿态去回忆过往,他的调侃中爆发着幽默,戏谑中掺杂着眼泪。
王朔看似是冷漠的、旁观的、超然的,但是他的小说中对生活中的痛苦观察那么细致,对痛苦又格外敏感,他仿佛习惯了以佯缪的面貌示人。
因王朔,马未都结识了姜文。
马未都与姜文
冬天的一个夜晚,大多数人已经沉睡,马未都家的大门被人敲响,他打开门,见到了和自己一般高的姜文,微笑中有些惊愕。
姜文笑着说:“是王朔让我来拜访你的。”
1995年,《动物凶猛》被姜文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很是灿烂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