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大三,考研大军人数暴涨的第一年,受其影响,整个院系有超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加入了下一年的备考中。我也不例外。
一时间,大家都在忙着选学校、挑专业、买资料、占位置,干劲满满。
考研,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词,在我们还没有把它完全搞懂之前,就这样略带“生硬”地闯入了我们的生活,把我们赶上了高考之后的又一座“独木桥”。
基于家庭氛围和个人意愿,我也不完全是毫无目的地迎合考研大潮。考虑到普本的出身,我较为保守地选择了一所帝都的211。
正式学习是从四月开始,我每天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没有时长比别人短的焦虑,也没有目标比别人低的慌张。
暑假过后,任务加重,考研人数由最初近百的覆盖率下降到百分之七十,我很庆幸,没有沦为“考研气氛组”,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可真正上考场的那一刻,我才发现,是我太小看它了。
我低估了考研的难度,我高估了自己的基础,我明明考得一塌糊涂,却“迷之自信”地觉得,也许自己能被幸运之神眷顾。
成绩出来了,幸运的是,比我预期要好很多,按照往年的分数线,问题不大。我又开始满怀希望地准备复试,可接下来发生的每件事,都足以让我怀疑人生。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考研进度一拖再拖,曾连续三年近乎持平的复试线,突然暴涨三十分。毫无疑问,我被刷了。
我没有放弃,继续满怀希望地准备调剂,终于,在守着调剂系统连续熬了两个通宵还没有任何结果后,我崩溃了。
我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所有的希望都化为了泡影,连续的打击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与无尽的挫败中,我只好不停地质问自己,为什么这么没用?
我不甘心,我决定再考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