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翻译详细,醉翁亭记原文和翻译对照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0-27 09:03:29

醉翁亭记翻译详细,醉翁亭记原文和翻译对照(1)

喜马拉雅fm收听:http://m.ximalaya.com/sound/204770902

蜻蜓fm收听:http://share.qingting.fm/vchannels/311002/programs/12843265

欧阳修《醉翁亭记》解读

编写:萧歌

老规矩,先读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地理位置介绍,没啥好解释的。安徽滁州四面都是山,尤其是西南面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一眼望去蓊蓊郁郁,既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啊,就是《琅琊榜》里阁主靳东修炼的那座山。不是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个狼牙山,字不一样。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远远看到水流从两座山峰之间滚滚流出,那就是酿泉。这山应该不高,怎么看出来的呢?才走了六七华里,也就是三四公里,跟逛公园似的,没多远,就看见小瀑布了,说明地势升高幅度不大。可不,琅琊山也才三百多米高嘛。

前面这几句,都是由远及近,平铺直叙地描写山和进山,只是文章的引子,朗读时,也不做重点。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唱着歌,沿着溪边的小路走,小路曲曲弯弯,转过一个山坡,就看见有一座亭子扑楞着翅膀,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翼然”两字非常的传神!第一,亭子是“峰回路转”后突然出现的,有视觉冲击力;第二,亭子是四角上翘的“飞檐”,从下面往上看,可不是有飞起来的架势吗?前面都是铺垫,从这开始,峰回路转,突然进入正文了。这是啥地方?小瀑布冲击下形成的潭水,叫“酿泉”,在酿泉边造的这个飞檐斗拱的亭子,就是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是自问自答的句式:谁造的这亭子?山上的和尚智仙。谁给它取的名字?是太守我自己起的,为啥起这么个名字啊?我总和朋友们来这儿饮酒,喝一点儿就醉了,这是“醉”,我年纪又是他们中最大的,是“翁”,合一块,就是“醉翁”,是说我自己的。(自谓)另外,欧阳修到滁州做的官是知州,他为啥说自己是“太守”呢?其实这个官名是一回事,唐朝以前叫“太守”,宋朝时候就叫“知州”了,是同一工作岗位,说自己是太守,无非增加点思古之幽情,显得有档次。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是千古名句,广为传诵。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于欣赏山水之美景。山水美景,看在眼里,装进杯里,一仰脖,吞进肚里去了。是说心领神会,只是用酒做一种寄托形式,催化一下。(得之心而寓之酒)

这句话被后人广泛套用,变成了“另有所指”,“别有用意”的代名词了。那欧阳修是不是另有所指呢?当然是!这篇文章写作时,是欧阳公被贬到滁州做知州,是被贬啊,从国家教委一下子被打到当时比较偏僻的小地方做知州,心里是有怨气的。为啥被贬?因为和范仲淹站一队了,范仲淹改革失败被打倒,欧阳修也就因为是范公一伙的,一同被撸下来了。他是不服气的,但一来年轻时候就喜欢游山玩水,二来不敢过于明白地在文章中表露出对时政的不满,就非常隐晦地以寄情于山水之间,能够与民同乐来表达对天下的热爱,有话不敢说,只能和着酒咽下去。(得之心而寓之酒)因此,读时,要有话里有话的感觉,读的寓意深长一点。

看破不说破,理解就好,话锋一转,继续描述山林水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早晨太阳一出,山林里的雾气就消散了;(日出而林霏开)傍晚湿气大,雾霭如烟云一般重新聚拢来,山谷就变得昏暗了;(云归而岩穴暝)明暗的变化,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春天,野花开了,清幽的香味飘满山谷;夏天,漂亮的大树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秋天到了,秋高气爽,水没夏天那么多,水位开始下降,水里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清晨进山,黄昏回家,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无穷。好像没描绘冬天,估计是封路封山,进不去吧。这就验证了醉翁亭真不高的推断,早晨上山,太阳刚要下山,也就是下午三四点吧,就开始回家,路远了能打着车吗?一查,还真是,醉翁亭海拔也就183米。

注意,下面要说与民同乐了。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背着大包小包的人在路上欢唱,没背东西的行路人在树下休息,啃方便面;走在前面的人大声喊(跟上来没有,快点),后面的赶忙答应(你走慢点,等等我);老人弓着腰拄着拐棍,小孩由大人领着走(伛偻提携)。有上山的,有下山的,来来往往人流不断的,是去琅琊山找蔺晨求答案的游客。这几句描写非常有生活气息,活脱脱就是现在进山旅游的人们的写照。你看,年轻的朋友们一路奋进,大呼小叫,年老的朋友们边走边喘,小孩子领着走几步,就哇哇着走不动要抱,坐在路边喝水吃东西的游客,喘着粗气咯噔咯噔下山的游客,就差举着纱巾美拍的大妈了,这安静的山里突然活起来了!

真的是由静到动,不仅动,连香味都闻到了!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长得大,做清炖鱼很香;用酿泉水造酒,泉水甜造的酒也甘冽,估计是属于清香型的;野味野菜,七碟子八碗地摆在桌子上,太守我要开饭了!

下面是农家乐饮宴的描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山里面宴饮,没有音乐,(非丝非竹)拿啥助兴呢?一般是划拳,估计太守不喜欢这个,没文化,闹得慌,所以没人敢伸手,那时候流行玩投壶,就是十几步外放一个小口篓子,人站在另一边拿箭往里扔,谁扔进去的多,谁就赢。一拨人玩投壶了,另一拨下围棋,还有摆石头子下象棋的。投壶的投中了,一阵欢呼,输的罚酒;下棋的下赢了,要罚酒,输得不服气,大喊“再来一盘!”,更别说一帮子看棋的比下棋的劲还大,嚷得人头晕!还有人抄着个酒壶,跑这边看看,跑那边看看,劝这个喝两杯,劝那个干一盅,玩得个不亦乐乎!酒杯、酒碗、酒瓶子叮当乱碰酒,一片喧哗之声,快吵死了,可偏偏就有人喜欢这气氛,所以他们认为“众宾欢也”。

谁特别欣赏这种感觉?欧阳太守,没喝两杯就醉了,心里那叫个舒畅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说一个三白老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整出个“葛优躺”的姿势,是太守喝醉了。其实那时候欧阳修也才38岁,还不到不惑之年,咋就把自己描述成老态龙钟的样子呢?这是诗人心目中欣赏的古诗中的古人的样子,他把自己叫“太守”而不是“知州”,就是在心中想象自己有古人风范。

这几句描写宴饮的,声调要灵活,要有动感,描写“葛优瘫”的那句,要有自得其乐的醉态。

大酒喝完了,该回家了。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太阳快下山了,一帮子醉鬼摇摇晃晃也开始下山了,要不怎么“人影散乱”呢?多传神啊!太守也是摇摇晃晃中的一个,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城去了。

到底是写文章的大家,写完了人类的活动,立刻又回到了山里,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天快黑了,树林里开始变暗(阴翳),到处传来鸟叫的声音,树林又成了禽鸟的乐园。这就是醉翁亭之游描写的终点了,由鸟儿送走了游客,去农家乐啄食剩饭去了,山林又还给了鸟儿。

下面是太守听到鸟叫后的听后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也只知道跟着太守出去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心里乐啥呢,太守我心里自有乐趣,和你们不一样。

游山玩水,前呼后拥地,你乐啥呢?要搁现在,早曝光你,再贬二十回了……

别担心,在那个时代,官员与民同乐,诗人把酒临风,是风雅的事,是值得称赞的事,还有很多……韵事也是被群众广为流传的风雅事,是被传诵的。

最后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疯,醒来还不至于断片啥都忘了,还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一乐事的人,谁啊?就是滁州知州(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我庐陵欧阳修。

翻译完了,挺有意思,名字叫《醉翁亭记》,没说亭子啥事,说的是在亭子附近欣赏山光水色的一些列过程,以及心中的感受。一篇文能带活一个景,比如《岳阳楼记》,《黄鹤楼》,《滕王阁序》,把这些景都带火了,这“醉翁亭”估计早毁了,现在也重建起来了,一定比欧阳公喝酒的亭子气派多了。

欧阳修是因为范仲淹被贬而被牵连的,范仲淹被贬后,于庆历六年写了《岳阳楼记》,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事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亘古名言,非常高大上。相比之下,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呼唤,过于隐晦,容易被误解,不容易被当作爱国爱民的宣传语,与范公的胸襟相比,高下立判。

但欧阳修毕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巩、司马光、苏洵、苏轼、苏辙,都受过欧阳修的指点,可以说是他们的老师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