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旺旺
文人的世界是普通人理解不了的,我们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就看出了美与丑,解析出来爱与愁,所以文人的情感比我们细腻。民国时期文人辈出,各种各样的人才云集乱世,今天笔者要与各位一起分享留学日本的作家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看看他小说中的人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看完他的故事我们可不要学他啊!
一、没有名字的男主角一百年前,25岁的郁达夫创作了一部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小说《沉沦》,在这篇小说里你会读到男主角——“他”。是的,小说里的“他”没有名字,为了确认这个发现,我从头到尾再次细读了几遍。小说里,作者确实没有给男主角起名字,也许这个“他”正是这百年来芸芸众生里沉沦、迷茫、挣扎的你、我、他吧。
他是个文青,虽有一腔凌云壮志,实际上毛病却很多,比如自卑、犹豫、矛盾、记仇、多疑、神经质等等,他其实活的挺丧气的,算是初代恶臭青年一枚吧。
先说说他是怎么个多疑法的。举个例子,教室里下课的时候同学们有说有笑的,他就觉得他们在聊他的事,别人无意中瞄了他一眼,他就开始脸红,心想“看吧看吧,他们一定是在说我坏话了”。
有没有很病态。除此以外,他还偷窥、自慰、狎妓,精神世界更是一团乱麻。最后觉得自己的问题无解,无药可救,于是放弃挣扎,自绝于世,选择了自*。不过刚才提到他的那些个毛病,其实都是症状,那么他症结的根源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比如,他有过N多次的转学经历。从旧式学堂到教会学校,总是待不上几个月就打包袱回家了,来来回回反复很多次,家人烦了,就怪他没恒心,心思太活。不过他是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跟身边老师同学的气质想法都不一样,然后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各种看不惯看不上。家人没办法,觉得一直辍学不是办法,就把他送到日本留学去了,去了没几个月还是不适应,又和自己哥哥绝了交。
其实他三岁丧父,家里困苦不堪。好在大哥做了公务员,二哥是军官,一直都肯出钱出力供他读书,还亲自送他去日本留学,这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实在幸运,也很难得。
二、无名男主的性格使然人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你看,无名男主虽然有知识有文化,但各种拎不清,总觉着别人不理解他,对不起他。自认为自己是个善人,哥哥都是恶人。自己做什么都对,想什么都有理。
他的很多毛病,都是从这个病根上来的。
比如,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次放学,他和三个男同学一起同行,因为他们那个学校方圆几里内都见不着女生,突然看见两个女生迎面走来,和他同行的男同学都赶过去撩妹,只有他害羞胆怯地杵在一旁。
别看他面无涟漪,心里却是万卷波澜狂轰滥炸。回到宿舍,各种气闷、纠结、愤恨。先是害羞,脸红心跳小鹿乱撞。然后是后悔,后悔没有抢占C位主动出击,等两位姑娘走了才追悔莫及。再是恼怒,恼怒那两个女生的秋波唯独没送给他。再是怀疑,怀疑她俩为什么没搭理他呢,就是因为她们已经看出他是从贫穷落后国家来的呀。
最后他滚烫的脸上留下冰冷的眼泪,一边嘴里说要复仇,有朝一日要把在日本受到的排挤、轻侮都狠狠还给他们,一边记下日记:“……苍天啊大地啊,什么知识什么地位,我全都不要了,我只想要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美女。”
他自己觉得在日本不受待见,是因为自己的国家不强大。可同是一起从中国来的留学生,为什么也渐渐开始疏远他呢。就连和自己亲哥的关系也没处好,感情破裂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所以,他总是自怨自艾,自认为自己有道理,却没法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孤高傲世,执行力却不强,做事粘粘糊糊,拿不起放不下,这才是他最大的病根。
三、无名男主受到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沉沦》描写的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他”来到开放的日本留学,在文化环境、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感到极其不适应,他孤独又敏感,自省又自卑,愤世嫉俗又感伤忧郁,充满热情又空虚颓废,渴望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但又无力追求。
同时,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这些心理和精神上的痛苦和矛盾使他患上了忧郁症。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懊悔自责,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
他口袋里无钱,心头多恨。同时又孤独、内省、敏感、自卑,愤世嫉俗而又负载着不堪忍受的感伤,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经济上穷困潦倒,性格充满矛盾,愤世嫉俗、自视甚高而又不甘沉沦,想自我振作起来反抗黑暗,而又不免常常陷入抑郁颓唐、自暴自弃的泥沼。
郁达夫在《达夫散文集·零余者》中写道“我对于世界是完全没有用的。……我这样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社会,也没有一些损害,这是千真万真的。”这种与现实格格不入,缺乏反抗的勇气和毅力,不敢斗争也不想斗争,结果只能在空虚和孤独中发出痛苦的呼喊,或是以种种变态的行为表示反抗。可以说小说里的他就是五四时期彷徨、苦闷而找不到出路的青年人的典型。
四、丧气文青脱离不了“沉沦”的基调对于丧气文青来说,苦闷可以说是小说中他的主要精神特征,这种苦闷主要表现出三个层次的内涵:
首先,从表象上看,性的苦闷是他的主要精神困境。21岁的他正处在青春期,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美好的爱情,但他自卑的心理及缺乏和异性交往的勇气和经验,使这种本能的*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因此形成一种巨大的心里苦闷。乃至发出这样的呼喊:“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闷,她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只要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郁达夫通过性的苦闷描写表现了他的主要特征:期待,渴望美好的爱情却无力追求,本能*的驱使和自身性格的缺点,道德观念的冲突形成他内心的痛苦,惶恐,烦乱和焦急,遇到女学生的紧张和慌乱,青春期性冲动的羞愧和罪恶感,偷看旅馆主人女儿洗澡后的恐惧和欢喜,一边打嘴巴一边偷听野外男女的幽会,从妓院出来后痛骂自己“你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这种性的苦闷造成了主人公心理的变态。
其次,与性的苦闷交织在一起的是生的苦闷,这里既有生的无助和迷惘,也有生的焦虑、颓废和凄凉。作为留学生的他,在学习中不能全力以赴,对学校知识失去了兴趣,醉心于文学又无法安心读完一本书,纵情于中外文学诗歌,又觉得无聊,他沉溺于大自然中,觉得自己是一个孤高傲世的闲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但是大自然并不能让他从生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以至于产生了对人生的怀疑:“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对留学日本的否定,对求学结果的怀疑,形成了他生的苦闷。再加上与带他来日本求学的兄长因为小事绝了交,亲情的断绝更加剧了他的顾影自怜。他自己想想看,他便是这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了。他证明自己是这世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留下来,这种生的苦闷虽不像性的苦闷那样在小说中表现的那么显著,但却是性的苦闷在更高层面上的体现。
最后,如果说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我们都能在小说中体会到的话,那么隐含在小说中的社会的苦闷是以上两种苦闷的最终根源。旧中国的贫困和落后是小说中他作为留学生自卑的根源,也是他受歧视的主要原因,国家的贫弱不光体现在支那人的侮辱性的称呼上,也让他在异性面前失去了和日本青年平等竞争的条件。
民族贫穷落后导致个人贫穷,不受尊重,在异性面前感到自卑,不能自由的争取异性对自己的爱,形成性的压抑和苦闷。对民族愈加痛苦的意识,这样性的苦闷,人生的苦闷和社会的苦闷便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所以《沉沦》中主人公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从灵到肉,从两性关系到社会生活,从个人到整个民族的冲撞,形成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这个年轻人既无法理解和承担这由历史和民族造成的剧烈的矛盾痛苦,也很难找到具体解决的办法,积累为苦闷。表现出哀伤乃至颓废的色彩。可以说这种苦闷不只是作者一个人的感受,更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象征。
参考文献:
郁达夫《沉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