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啼流水落花外,人在春山暮雨中
“漫道桃源路不通,溪行十里道心空”,“漫道”,不要说。不要说通往“桃花源”的路是不通的,我在这里沿着山溪行走了十里路,就遇到了道路空悬,极像了《桃花源记》中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就是“桃花源”的入口了。
“鸟啼流水落花外,人在春山暮雨中”,在这里“山行”,比“桃花源”更加富有诗意,一路上溪水潺潺,落花追逐流水,而在“流水落花”之外,是清脆的鸟叫声;人呢?这里一路上是春山暮雨,人就在这春山暮雨之中。
一句,“鸟啼流水落花外,人在春山暮雨中”,是比“桃花源”更有诗意的青山生活画卷,比得上“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浪漫!
5.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杨万里宋代诗人杨万里写了很多“山”相关的诗词,写得好的,多以拟人手法或者俏皮的手法来描写,特别有趣。比如,他写山中下雨的情形,“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又如,他写“山行”走过一座又一座山峰,“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再如,他写中的云彩,“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写得是既俏皮又可爱。而这首《春日六绝句·远目随天去》,却又不同:
远目随天去,斜阳著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远目随天去,斜阳著树明”,站在山顶远远眺望,感觉目光已经随着天际而远去;回望树林,斜阳洒在树上,特别明亮。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远远的听到了犬吠,却又不知道它在哪里,感觉应该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中的犬在叫吧?人呢?人还在半山腰行走呢!
一句,“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哪里是“山行”,是在仙境中行走吧!
6. 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戴叔伦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这首《山行·山行分曙色》也不错,很有大诗人王维的风格。我很喜欢这句,“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是一种随意、率性的精神:
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
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
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在山中走着走着,天刚刚破晓,出现了曙光;只是一路上,行人很稀少。“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山间的野鸟啼叫了一会,又停了下来,林间树上不时落花,因为没有风,花儿直接落到地方,而不是四处纷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就看见白云深处有一座栖鹤寺;还经过了一个钓鱼矶,水流到这里已经不能前行了。“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这个时候,我一回头,看见天色已晚,没想到却遇见了一个老僧,说起话来,都不想归家了。
一句,“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让我们想起大诗人王维的那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和王维一样的率性、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7. 路傍君子莫相笑,天上由来有客星,罗邺唐代诗人罗邺在艰苦的旅程中,以苦作乐,唐人的豪放,可见一斑。这首《行次·终日长程复短程》,表达了诗人藐视“山行”艰苦的精神,千年以后,*才大笔一挥,写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跟这首诗有得一比:
终日长程复短程,一山行尽一山青。
路傍君子莫相笑,天上由来有客星。
终日长程复短程,一山行尽一山青
“终日长程复短程,一山行尽一山青”,我每天都是一个长途山行再接着一个短途山行,好不容易走完了一座山峰,又有一座青山在前面。
“路傍君子莫相笑,天上由来有客星”,路旁的君子不要笑我狼狈,不要笑我孤独,也不要笑我,天晚了还要旅行,晚上有什么关系,天上一向就有很多的客星来陪伴我,支持我。
一句,“路傍君子莫相笑,天上由来有客星”,一百多年以后,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道,“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他们之间的豪迈是一脉相承的。
8. 世上游人无复见,一生唯向画图看,雍陶唐代诗人雍陶沉醉于如诗如画的“山行”,并感叹于世上大多数人是无法看到这美景,就算少数人看到了,也无法再看到第二次,实在是太遗憾了。我们来看这首《山行·野花幽鸟几千般》:
野花幽鸟几千般,头白山僧遍识难。
世上游人无复见,一生唯向画图看。